闪光灯下的网红展,还是艺术吗?

2022-10-31 15:57:57 来源:教育之家

大众日报记者 王臻儒 田可新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逛展,拍照,发朋友圈……当代年轻人在看展这件事上练出了一气呵成、高度同步的动作。“高大上”的展品,“小而美”的规模,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前去欣赏。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到馆看展的目的正悄然发生变化,不知不觉中,艺术与观众之间的壁垒也消失了。

在社交平台搜索艺术展相关词条,除了贴心的“每周展览速递”,也有值得打卡的展品推荐,更有一些具体到“逛展穿搭”“拍摄角度”“拍照姿势”的攻略……通过展览,人们走近艺术,这是可喜的。但这一现象,也引人深思——闪光灯下的网红展,还是艺术吗?

网红展“出片”也“出圈”

在网红展“破圈”前,艺术展更多面向业内人士和艺术爱好者,很多展览有“禁止拍照”的警示。那时,拍照打卡还不是观众的“自选动作”。近几年,不少展览的形式和风格开始考虑到观众作为主体的存在,艺术与人的“互动”释放了更多艺术推广和商业化的可能,给观众提供更好的观展体验成为了艺术展生存和发展的全新路径。

“看展,就是为了拍片。”就职于上海一家互联网企业的罗贝贝(化名)表示,“艺术展在装置设计、灯光布置上通常具有其他景点难以比拟的优势,在这里打卡省去了自己取景构图的麻烦。发出来的照片很有艺术范儿,在朋友圈的反响也很热烈。”因此,她对逛美展产生了极大的热情,每周都会在票务软件、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搜索当下最热的展览,去一探究竟。

《国际安徒生奖50周年——世界插画大展》策展人张磊表示,艺术展变成“网红打卡地”是好事,“艺术走向普罗大众要有足够的拉动要素。设置打卡装置一方面能够吸引更多观众,另一方面也能让观众更好地理解作品内涵。”

五花八门的“网红艺术展”有着共通的特点。“网红展往往具有冲击力强的视觉场景设计、有趣有创意的互动环节、门槛不高的艺术体验,更重要的是能够拍出精美的图片和视频上传到社交媒体。”山东美术馆副馆长姚允东认为。

如今,展览场所也不再局限于美术馆——工业遗址、商业广场、餐厅、书店……特定地点与展览主题气质相合,有时甚至会迸发出意料之外的火花;观众也不再是纯粹的艺术界人士,通过互联网渠道获取信息的非专业人士成为了观展的主要力量。

看似是观众对艺术展出形式有了新要求,其实是大家的审美同样被网红艺术展塑造。不少观众的积极性被纷至沓来的“种草帖”调动了起来,而他们参观过后又会在互联网平台贡献新的“种草帖”;同样被调动起来的,还有传统展馆的求变精神。观众和艺术展的“双向奔赴”带动了行业的繁荣。近年来,山东涌现出了济南国际双年展等一批优秀的展览策划,这也让山东艺术馆等凭实力“出圈”的传统策展场馆再焕生机。

“震撼五秒钟就可以走了”

“打卡式”观展成为流行后,展览和观众被推到聚光灯下。有的展区秩序混乱,专注欣赏的观众和拍照打卡的观众被迫同走一路,惹得双方不快;也有展品未得到合理保护,在频繁的“打卡”中被损坏消磨……有网友坦言:“一些打卡行为妨碍了正常的观展活动,有时候让其他观众没有办法感知艺术的美,只能感受到‘菜市场’似的杂乱。”

对于打卡带来的纷争,社会各方存在不同的评价。一些观点认为,大量打卡者无序涌入艺术馆,拍照之后便不再关注展品的内容,看展这件事已经慢慢变了味儿,似乎变得与艺术无关;也有一部分支持者认为,这种看展方式不过是生活趣味的一种,在公共文化场所,每个人都有欣赏的权利,只不过每个个体赏画、与作品互动的方式不尽相同,但都应得到尊重。

必须承认的事实是:艺术与观众的距离从没有像今天这样,被拉得如此之近。“中国的美术馆事业起步较晚,大众对美术馆还缺乏深入的了解和关注,也没有形成看展的习惯,美术爱好者还只是一个相对小众的群体,能有更多的观众开始走进美术馆,这是一个好的开始。”姚允东说。不少普通人通过新奇的艺术展踏入艺术圣殿,进而去了解交错纵横的艺术谱系,探寻艺术展品背后源远流长的历史;而通过全新形式阐释的艺术理念也从“晦涩”变成“有趣”——通过虚拟现实、光影设计等技术手段,大家能看懂、听懂艺术品传达的意象,或是在近距离互动中感受到创作者的理念。

同时,网红艺术展在互联网时代发挥了强大的艺术推广作用,让更多人开始对艺术产生兴趣,也在推动传统艺术馆创新升级。“网红展给美术馆带来了新的冲击和启示,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到新时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和信息获得方式,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开发满足观众需求的展览项目,并在宣传推广工作中充分发挥和调动观众的自发传播。”姚允东介绍,山东美术馆举办的首届济南国际双年展吸引了60余万观众参观,产生了《超然楼》等网红作品,宣传主阵地也从传统媒体转移到了微信、小红书、抖音等自媒体,观众自发式传播的短视频能获得2000多万点击量,“这在以往是不可想象的。观众群体会越来越成熟,随着观展经验的增加,他们就不再沉迷于简单的拍照打卡,对艺术审美的内在需求也会不断提升。”

张磊分享了自己的逛展经历:“一些视觉沉浸展乍一看的确让人感到震撼,但震撼了五秒钟后,其实就可以走了。”

“一些展览能够打动心灵、带来好的观展体验,主要靠的是策展人的真诚态度和展品理念的通俗化阐释;而一些‘挂羊头卖狗肉’的艺术展往往形式大于内容,利用镭射、气球、纯色背景等元素来制造一些‘不知所云’的视觉展。”罗贝贝表示。

艺术展收获不同角度的评价,并不出人意料,但是,互联网在给予网民信息获取便利的同时,也无形中制造了信息不对称的现象,给了一些投机者利用虚假宣传吸引观众的空隙。翻看大多数“踩雷”的艺术展,场馆内通常只是给观众提供一个拍照的“背景板”,虽然打着艺术的噱头,实质上更像纯粹的娱乐消费场所,而花费几十上百块门票进场的观众想要的显然不只是形式。至于内容上的好恶,见仁见智,反而不是制约当代网红展发展的最大障碍。

做好“网红”不容易

在网红展满足受众艺术需求的同时,也有人忧虑“网红化”会对艺术创作带来冲击。目前看来,主流艺术家们仍在以各自的方式和步调进行创作。相对而言,“网红化”交给了策展人更为艰巨的任务,如何为艺术家和观众搭好桥梁,才是艺术领域最新的挑战。

成为“网红”正在变得越来越简单。在打卡艺术展成为流行趋势后的这几年,市场上涌现出了一大批不同主题、不同形式的网红艺术展。能够让观众消磨时间、探索新鲜,再加上巧妙的宣传和有趣的场景,一个展览便可达到其受众心中的“及格线”。但并不是每一个展览都能做到入脑、入心,而这才是从及格到优秀的距离,也是每一位策展人必须面对的挑战。

“坚守”是面对这一挑战最优的回答。“作为公立美术馆,我们对这股流行热潮始终保持着清醒的态度,借鉴其中的有益经验,但绝不降低自身的学术要求。”姚允东表示,“不同展览机构在市场和学术上应该有所侧重,从而满足不同人群的细分需求。”

对于大部分商业艺术展而言,明确内心“为什么要做艺术展”的问题,策展人才能更好地找到方向。其中,最内核的驱动力仍是艺术观念的传递。在罗贝贝看来,“一个好的展出是可以让人理解的,而质量不高的展出往往会营造一种‘我很厉害’的氛围。”她所说的那些展出显然是忽略了艺术展“走出去”的初心与本意,把自己打造成高不可攀的样子,看似是提高了整体的格调,其实在观众看来,整个展馆“空无一物”。

张磊表示:“好的展览要了解市场,也要考虑怎样衔接好故事、运用好不同的表达方式。”在敲定展出场地、展览风格时,他也会尽可能地考虑与亲子主题相合的选择,把展览开到观众更容易到达的地方去,开到观众心里去。姚允东同样认为,“一件作品爆红,根本还是在于其本身的艺术性让观众产生共情,而不仅仅是依靠单纯的对观众的猎奇心理和声光电效果所带来的感官刺激。”

回应这一挑战,另一个回答是让“商业化”成为规范艺术展发展的新方式。艺术正在拥抱商业,这一点无需否认。不管我们是否愿意,当代艺术的商业化已经成为了一种势不可挡的潮流。从目前网红艺术展的发展程度来看,商业化被赋予了更多可能性。罗贝贝就曾在艺术集市上购买了一盏没有实际用途的杯子,当时,她被艺术家创作的热情和传达的理念打动,选择了“助力”艺术家的梦想。

对大部分观众而言,“商业化”意味着更高的观展期待,这对策展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专家指出,网红事物一般生命周期较短,浮躁的发展长此以往,大众对形式的新鲜感就会消失,到最后不能形成忠实的观众群体,所谓的网红艺术也就走进了发展的死胡同。只为做“网红”而生的展览,若是不加规范,不加思考,不加反思,或许只会与艺术渐行渐远。

关键词:
分享: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29 59 11 57 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