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挚友是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工作以后,他经常在朋友圈分享和学生的日常。他会把孩子们带到洒满阳光的操场上唱歌、背诗、跳山羊,会在讲《将进酒》的前夕向我们征集他曾经喝醉的视频……用他的话说,这是他“梦中的语文课”。
(相关资料图)
这也是很多人“梦中的语文课”——因为我们都只在电视剧里看到过类似场景。长时间以来,教室和课堂是基础教育的唯一场景,放下书本、走出教室或能美其名曰“第二课堂”,但终归让人觉得没了上课那味儿,甚至有人会认为这是“不务正业”。所以对课堂不必局限在教室的观点很多,但真正付诸实践的例子,少之又少。说实话,看到挚友如此“自由”地上语文课,我都要为他捏把汗:领导会不会找上门来?
什么是好的教育,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挚友的经历或许不会是那个标准答案,但他确乎在用行动给我们带来一点启发。在我看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我们的生活都可能和教育联系在一起,而这种机会是无关课堂内外的。
教室抑或课堂,都只是教育的具有集中性质的组织形式,而非唯一的形式。凡有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在场(这里的在场不是身体在场,而是意义的在场)的时空都可以开展教育工作,把握好的教育机会。换言之,生活本身就是教育,我们每时每刻的行动都有可能是对他人或自身的教育。
保持距离感,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去引导指示被教育者,可能是教育最简单直接的方法论。但教育毕竟不等同于“上课”,我们总有一种错觉——在学校坐了一天,才能受到教育。其实,教育当然不等同于知识的传授,不等同于道理的灌输,它的本质意义在于对人的再造与提升。
最近有一则新闻:男孩考23分兴高采烈拿试卷给爸爸妈妈展示获点赞肯定。23分的成绩固然很低,但在孩子取得进步的前提下,以高分为要求去指示或指责孩子,似乎不是父母最好的选择。爸爸妈妈身为教育者,面对孩子不高的考试成绩,她们选择了鼓励,让孩子感受到进步的魅力。
在这件事情上,我们当然要为这对父母点赞:他们没有选择站在传统观念里教育者始终高高在上的位置,用了更像朋友的方式,通过由衷的鼓励,帮孩子树立持续向前的自信,抓住机会进行了一场生动的鼓励式教育。
但比所谓教育方法更值得关注的是,他们可能通过这么一件小事改变了孩子对生活、对学习的根本态度——只要我努力了,哪怕只是有点进步,也是值得的。带着这种想法,孩子今后的人生或许会和从前很不一样,哪怕,他只是考了个23分。
教无定所、无定时、无定形,一次简单的交谈、一场生动的出游、一顿随意的便饭,都可能于无形中,完成教育的过程、实现教育的目的。我在挚友别出心裁的施教经历中,看到了他的苦心、精心和匠心。他的授课方式看上去很有“噱头”,但重点不在于此,他能把孩子们和生活连接在一起,让他们认识到书本上的文字和知识从来没有和我们的世界割裂开。认真生活,感受自然,何尝不是学习?
或许,挚友的上课方式是只属于他的,不具备什么普遍意义,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我能够想象那个下午,他和学生在洒满阳光的绿荫场上席地而坐,齐诵庄周的文章,伴着此时此刻的微风,理解着彼时彼刻“以游无穷者”的无尽逍遥。能够拥有这种感受的同学,显然比那些只会“熟读并背诵课文”的朋友们更接近生命的本质。
(原标题:《夜读|生活本身就是教育》)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29 59 11 57 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