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一条新闻突然上了热搜:29岁博士因“社恐”一个月叫了2次救护车。
该消息之所以引发广泛关注,显然和“社恐”这个“梗”有关。众所周知,“社恐”本来指的是一个人不善于社交而在公共场合感到尴尬、不适,常被一些年轻人用来描述自身的性格,其中当然本来就含有一定的夸张、玩笑成分。如今,有人“社恐”到了一个月叫2次救护车的地步,这就引起了一部分网友“玩梗”的兴趣。
然而,细读这条新闻,其中实在没有多少“搞笑”“好玩”的成分。原来,新闻主人公小钟来自农村,寒窗苦读成为博士,但在离开校园后不得不面对社会化,再加上女朋友的离开让他遭受挫折,以至于出现惊恐发作。医生的诊断是惊恐障碍(精神科诊断体系),共病躯体疾病“高血压”,这属于脑功能性疾病,又称为急性焦虑发作。
也就是说,小钟的“社恐”是名副其实的疾病,需要被严肃和认真地对待,和网友们所说的“社恐”根本就不是一回事。那些还在社交媒体上拿小钟的故事来“玩梗”的网友,事实上是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既不可取,也不道德。
其实近年来,公众对于精神疾病的相关话题一直很关注。上海精神卫生中心出品的月饼曾经受到很多网友的热捧,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时下社会不再把精神疾病视作洪水猛兽,也不再将精神疾病的患者视作异类。这当然是个好现象,说明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公众不仅对精神疾病的讨论越来越脱敏,也越来越愿意真心诚意地与精神疾病的患者形成共情。
只是,对精神疾病的关注也不该走向娱乐化,比如把精神疾病患者的故事当作调侃的对象。就拿小钟的遭遇来说,他的人生经历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当代社会生活的节奏正在不断加快,不管是辛苦工作的打工人,还是辛苦养娃的二宝妈,我们身边的很多人或多或少都要面对不小的精神压力。成为博士的高学历人才小钟尚且很难处理好社会生活带来的压力,普通人自然也不例外。
因此,小钟的“社恐”确实应该得到关注,但绝不是以一笑而过的形式。或许我们更应该关心的是,他的具体病因是什么,又应该如何去应对。据医生介绍,小钟多年发奋学习,对个体是一种挑战和消耗,虽然成绩优异为消耗及时提供了补偿,可工作之后这种补偿快乐减少,社会化挑战变得显著。这不正是许多优秀的年轻人都要面对的普遍性问题吗?在离开校园,不再有学习成绩这个较为单一化的评判标准后,我们应该如何在社会生活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
不管是适时调整生活的目标,还是建立良好的情绪排解渠道,抑或是彻底改变生活的方式,医生给小钟的建议,其实也适用于许多屏幕前的年轻人。换言之,多多关心小钟,也是关心我们自己。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29 59 11 57 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