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刘长煌 王晓言】
(相关资料图)
编者的话:2022年是国际竹藤组织成立25周年,第二届世界竹藤大会11月在北京举行,大会以“竹藤——基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为主题,助力实现碳中和目标,探索竹藤发展新机遇。总部设在北京的国际竹藤组织拥有48个成员国和5个观察员国。这些国家的竹藤文化丰富多彩,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
印度:既可入药也可建庙
印度的竹藤文化几乎与南亚次大陆文明一样久远。据印度四部吠陀经之一《阿闼婆吠陀》记载,早在公元前1500年到1000年,竹子就是印度人的生活必需品。
在印度宗教和神话传说中,竹子的地位比较高。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的创造神毗湿奴,最重要的化身之一就是大神克利须那,其在印度神话中最常见的样子就是一个吹着竹笛的牧童形象。印度孩子对漫画书、睡前故事里的小克利须那竹笛的魔力都很熟悉。在神话体系中,长大后的克利须那大神也是笛子不离身。因此在印度,竹子也有陪伴和不离不弃的寓意,象征着永恒的友谊。
看到竹子被认为是好兆头,竹子之于老人象征着健康长寿,竹子之于病人象征着早日康复,而对于普通人,竹子则能够带来财富和运气。因为在印度的神灵体系中,克利须那大神的妻子就是财神拉克希米。印度著名史诗《罗摩衍那》中,也有关于竹子的神话起源。相传,罗摩神的妻子悉达的一只手上生了六根手指,于是她砍下多余的手指埋进地里,就长出一棵竹子。随后来了一头猪,它在竹子上啃食咬开了一些洞,而人们通过这些洞,从竹子里取出最早的粮食和蔬菜的种子。
佛教与竹子也有不解之缘。著名的竹林精舍,相传就是佛祖释迦牟尼悟道后,由信徒奉献出来用于传道讲经的场所,也就是后来佛教寺庙的前身。及至公元前3世纪的孔雀王朝,著名的婆罗门政治家考底利耶在其影响深远的著作《政事论》中,对竹子的分类和用途等有着较为详尽的论述。在印度人的日常生活中,竹子地位也非常高,它被称为“绿色黄金”。因价格比木材便宜,竹子也被叫作“穷人的材料”。又因用途广泛,时时刻刻也离不开,竹子还有着“从摇篮到棺材,一直有用的材料”之称。
在印度有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竹子有1001种用途,言其用途广泛。自古以来,印度就有用竹子作为药给人类和动物治病的传统。据记载,竹子研成粉末制成糊,可以祛毒。竹根的提取物跟蟾蜍的油混合,可以治疗烧伤。竹子中提取出的物质,跟牛奶提取的酥油混合,还可以治疗野兽给人类造成的抓咬伤。竹子也是一种食材,竹笋自然是受欢迎的食物,另外在印度某些地方,竹笋还可以被用来制作咸菜或者咖喱。
在印度南部的喀拉拉邦,有完全用竹子搭建的科蒂约尔神庙,深受信徒们崇敬。竹子在气候温暖潮湿的印度东北部各邦分布广泛,在这些邦用来拜神的普迦仪式中,竹子也是很常见的道具。比如在阿萨姆邦用于供奉湿婆神的凯莱普迦中,就习惯用竹竿做成篱笆,隔出圣坛的范围,用来放置祭品和举行祈祷仪式。在印度教的婚礼中,许多地方的婚礼用品也可以用竹子来制作,据称这样可以辟邪。比如摆放供品的盘子是竹子编织的,用来给新郎作驱邪沐浴的花洒,也是用竹子编成的,甚至举办婚礼的亭子,也可以用竹子来搭建。
在印度南部一些气候炎热的地区,还有用竹子搭建的学校。当然,在这些地方,人们的住宅也有用竹子建成的。印度北方一些地方冬季很寒冷,竹藤编织的暖笼放进木炭瓷盆就变成了可以放在被窝里的土暖气。
东南亚:踢藤球、跳竹竿舞
东南亚很多地方全年高温多雨,非常适合竹藤的生长,这里有灿烂多彩的竹藤特色文化——老挝的竹藤编织,菲律宾的竹藤音乐和竹藤舞蹈表演,巧夺天工的越南藤制品等,无不令人叹为观止。
藤球可以算是从东南亚民间发展起来的传统体育项目。据记载,早在11世纪,东南亚国家就有关于藤球运动的记录。藤球在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文莱、缅甸、印度尼西亚、老挝等国都是男女老少皆宜的运动,经常能在路边和田间地头看到当地人围在一起玩藤球。藤球既可以是竞技项目,也可以是娱乐活动。作为娱乐,参与的人数没有限制,就用当地常见的藤条编成球形,大家围成圈子,用脚、腿、头、肩和躯干等除了手之外的身体部位来踢球,尽力让球不落地。中间拉上网,两边画上场地,藤球就变成了比赛项目。可以触球的部位与娱乐时一样,不同的是网两边的人变成了对手,攻防之间,球只要在一方场地落地就算输。为了增强进攻的杀伤性,进攻方弹跳和抬腿都非常高,防守方也可以拦网。藤球比赛融合了排球、足球、羽毛球等赛事的特点,技巧性和观赏性都非常高,也被称为“用脚踢的排球赛”。
从娱乐到比赛,对藤球的要求也就高了。制作藤球的藤条必须坚韧而干燥,用9至11根天然藤条编织成空心的圆球。球的尺寸和重量也有严格的要求。加上网子、借鉴排球规则的藤球比赛其实只有数十年的历史。据报道,1945年在马来西亚槟榔屿举行的一场现代藤球表演赛引起巨大反响。后来到1960年,逐步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比赛规章制度。藤球在1965年被列为东南亚运动会的比赛项目,1982年作为表演项目进入亚运会,并被列入1990年北京亚运会正式比赛项目。
亚洲的许多传统乐器,比如笛、箫、尺八等都是竹子做的。在印度尼西亚,还有一种名为“昂格隆”的竹筒琴是爪哇岛特有的一种古老竹制乐器。乐舞不分家。菲律宾传统的竹竿舞也算是东南亚竹藤文化的一部分。起舞时,两名持长竹竿者相对蹲下,一手持一根竹竿的顶端,按照音乐节奏一起用竹竿敲击地面或将两根竹竿相互敲击。而跳舞的人数不限,在两根竹竿间站立,竹竿越长加入的人就可以越多,跳舞时可做出各种舞蹈动作,但最主要的就是不要让竹竿夹住脚。这种竹竿舞在当地被称作“蒂尼克林”,是最受欢迎的民间舞蹈之一,也有着古老的历史,如今其吸引力已遍及全球,有美国的学校已经将这种舞蹈改良后作为有氧运动操纳入体育课程。
据说,蒂尼克林舞蹈的名字源自菲律宾一种同名的长腿鸟。这种鸟在水稻丰收时会到田里偷吃,农民就设置陷阱来保护庄稼。而竹竿舞的许多动作就是模仿这种鸟行走时躲避陷阱的动作。如今,蒂尼克林是菲律宾有代表性的国民舞蹈,几乎每个菲律宾人都会跳这种舞。节日时舞者往往会身着传统民族服装,赤脚舞蹈。
美洲:竹制吹箭能致命
竹藤类植物在美洲分布广,种类不是最多的,但生长环境差异大,不同种类间的区别也大。比如,这里有世界上最高大的瓜多竹,能长到30多米高。这里也有世界上最小巧的竹子,只有铅笔般的尺寸。此外,美洲还有实心的竹子,完全颠覆人们对竹子“虚心”的印象。最有趣的则是在用途方面,看似普通的一节竹竿,在美洲却很可能化身为致命的武器。
时至今日,在南美的亚马孙热带雨林中,还有印第安部落的猎人使用竹子做的吹箭来捕猎。吹箭的箭筒一般是一两米长的一段竹竿,尾部有吹孔,猎人瞄准猎物后,鼓足气一吹,细细的竹箭就从头部飞出直奔猎物。竹箭的尖儿上往往涂有毒药或麻药,被射中的猎物即使只伤了一点皮肉,也必跑不远就倒下了。过去,猎人喜欢用一种个头极小却色彩艳丽的蛙类的毒素来涂抹箭尖儿,后来这种只有几厘米大小的蛙类就被命名为“箭毒蛙”,它们是已知的毒性最强的物种之一。印第安猎人熟知它们的习性,捕捉时都用树叶将自己的手严密包裹起来,避免中毒。
吹箭这种武器曾经被美洲印第安人广泛使用,并非热带雨林中猎人们的专利。北美切诺基部落的战士就非常擅长使用吹箭,这给美洲殖民者留下深刻印象,以至于后来克莱斯勒公司用这个部落的名字给一款越野吉普车命名。
美洲以外的地区,如一些太平洋岛国以及东南亚和非洲,竹子做的吹箭都曾经是捕猎或战斗的武器。在世界各地,竹子用作武器的历史都非常悠久。藤条也是一种常用的武器,用藤条制作的陷阱,在原始的捕猎和冷兵器战争中,都是非常实用的武器。在我国明代,长竹竿制作的狼筅曾经是抗击倭寇的利器。而据记载,日本军队曾经在太平洋战争后期,计划用长竹竿捆上炸药,派遣死士潜水去炸美军的登陆艇,还给这个疯狂的计划取名为“伏龙特攻队”。实际上,这个计划未及实施,日军就战败投降了。
在和平年代,竹藤当然更多的是作为一种环保、可持续的材料造福人类。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8928号-48 联系邮箱:315 54 11 85 @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