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沈杰群 见习记者 谭思静
4年前,《流浪地球》作为春节档电影黑马,最终收获46.87亿元票房。今年大年初一,《流浪地球2》归来,讲述了在“流浪地球计划”实施前夕,人类社会面临“流浪地球计划”与“数字生命计划”的艰难选择。
《流浪地球2》没有让观众失望,再度掀起观影热潮。这部电影的一大魅力在于,观众在“N刷”过程中能持续挖掘到主创隐藏的“彩蛋”,并脑补那些未被明说的内容。
【资料图】
比如片中严谨理性的科学家马兆,留下了很多谜题。马兆去修复北京的根服务器前,在平板上留下的遗书是一个无限符号“∞”。这令很多网友想到莫比乌斯环,纷纷猜测,马兆是不是认为数字生命和实体生命正是如此循环存在的?
也有网友发现,马兆被称为“马老师”——念快了音似片中的人工智能“MOSS”,是不是细思极恐?
日前,饰演马兆的演员宁理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独家专访。他如是形容马兆:“作为科学家、工程师,他拥有绝对的理性”“是一个情感指数非常低的存在”。宁理认为,“流浪地球”系列是对于科幻问题给出了“中国式的回答”。
“我们中国人自己的科幻电影”
4年前,演员宁理在电影院看《流浪地球》,非常震撼——“这是我们中国人自己拍的!”精湛技术令人折服,而电影所传递的人文观念,“对于生命、未来、人类和社会的思考”也深深吸引着宁理。
“《流浪地球》太好了,这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的科幻电影。”电影中酷炫的特效呈现,体现了工业化水平的大幅度提升。当时宁理“N刷”这部影片,更震撼于《流浪地球》带给自己的思考。
因此,接到郭帆请自己出演《流浪地球2》的邀约时,宁理说当时的心情是“兴奋、激动、紧张”,没有任何犹豫就答应了。“脑子想的都是:天呐!马上我要演《流浪地球2》了!”他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当灾难来临时,带着自己的家,带着地球去流浪,这是一个非常‘中国’的概念。”宁理认为,《流浪地球2》与《流浪地球》都在探讨家国、大小的取舍问题。“地球在整个宇宙中非常渺小,但地球又是人类唯一的家园,在面临巨大变革时,我们应该如何处理个人与族群的关系?‘流浪地球’系列电影给出了非常中国式的回答。”
不同于以往的一些科幻电影,披着本土科幻的外衣传达西方个人英雄主义价值观,宁理认为,《流浪地球》的成功就在于传递中国传统的家国观念,赋予了本土科幻电影强大的生命力。
这也正是宁理会毫不犹豫参演《流浪地球2》的原因。
“我很看重剧本,其中关于生命、社会的探讨非常打动我,一部伟大的作品会成就一个平庸的演员,但一个伟大的演员拯救不了一部平庸的作品。好的剧本会带给演员巨大的、丰富的想象空间,这正是《流浪地球2》吸引我的地方。”
“撕碎”以往角色,塑造绝对理性的“马兆”
春节,很多网友看完《流浪地球2》后有这样的评价:如果说4年前《流浪地球》算是打开了国产科幻电影的大门,那么《流浪地球2》就是把这扇门踹飞了,“关都关不上了”。
片中无论是对科技的视觉展现还是暗藏的思考空间,都有诸多惊艳之处,令观众在这个春节意犹未尽,反复琢磨,挖掘“彩蛋”。
刘德华饰演的科学家图恒宇,在一场车祸中失去女儿图丫丫。他努力通过数字与人工智能技术“复活”女儿,意图将存储在数字生命卡中只有两分钟“意识”的生命迹象,拓展为完整的人生。
图恒宇是马兆的得意门生,马兆看起来就是理性绝对碾轧感性的科学家。二人的互动和分歧,使这对师徒之间的对手戏碰撞出思维的火花。马兆留下的无限符号遗言,以及去世前告诉图恒宇“没有人的文明,毫无意义”,也让网友惊呼“马兆不简单”“他才是数字生命的始作俑者”。
宁理没有问过郭帆为何找自己演《流浪地球2》的“马兆”,他猜测,也许是郭导通过以往角色看到了自己气质上“执着”的一面。“这种执着用一个字儿来说就是轴,是一种坚持的感觉”。
最近,在电影路演现场,导演郭帆还亲自解读了马兆这一名字背后的“彩蛋”:“马对应数码的码,而兆则对应数词兆。”
宁理坦言,此次在《流浪地球2》中大家看到的工程师马兆依然是一个与之前完全不同的角色——“是一个情感指数非常低的存在”。“马兆作为科学家、工程师,他拥有绝对的理性,对一切事物都秉持科学、客观、理性的态度,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中,这个角色都努力将情感因素降到了最低”。
谈及角色塑造,宁理说:“不是说你戴上眼镜告诉观众你是科学家就行了,演员需要通过一些自然行为的流露去强化角色在观众心中的设定。”为了更好地饰演科学家,宁理在拍戏前特意去接触了一些科学家与工程师,了解了人工智能与数字科学的大概内容。
“虽然戏里没有太多篇幅去让我展现这些内容,但是我需要通过了解、学习,自然流露出一些科学家的行为、状态,让观众们在潜意识里觉得那个人就是一个偏执的科学家。”
《无证之罪》《爱情神话》《警察荣誉》等作品,让观众们看到了演员宁理的无数种可能性。但宁理说,观众在电影院中看到的“马兆”,不应该是一个披着科学家外衣的小鞋匠、李丰田或是陈新城。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观众忘掉宁理,忘掉宁理之前塑造的所有角色,呈现出一个个性化的、唯一存在的科学家马兆。
冒险精神是团队创作《流浪地球2》的关键词
《流浪地球2》的成功证明,中国科幻电影需要冒险精神。
这是宁理第一次参演科幻电影,他直言,不同于其他类型的电影,科幻电影需要冒险精神与想象力。“有一场戏是我们登上月球,看到之前的宇航员留在月球上的东西,我们需要作出反应,但其实周围所有的环境都是绿布,都需要依靠自己的想象。”
宁理看到,《流浪地球2》剧组在“摸着石头过河”,聪明人用笨办法一个一个去尝试。宁理认为郭帆身上的冒险精神与创新精神正是中国科幻电影所需要的。“他并没有躺在之前成功的经验里固步自封,我们在拍摄《流浪地球2》时,他会带领团队做许多新鲜的尝试,包括镜头运用、表演,他经常会说,我们就试一试,看看哪种可能性更合适。”
日前,郭帆在《人民日报》撰文谈道:“我们需要想象力,更需要把想象力转化为作品的具体方法,即需要建立起符合我们国情的更加强大的电影工业体系——不光是设备和技术,更是流程和标准。”
宁理感慨:“拍摄的时候,大家都有一股热情与冲劲,在这种氛围的影响下,我为这个角色设计了许多小巧思,也在表演中进行了许多挑战,可能当时会觉得很冒险,但现在回头想想,所有的冒险都是值得的,冒险精神是让‘流浪地球’系列电影成为革命性科幻电影的重要基因。”
《流浪地球2》马兆留下的谜团,观众们希望在《流浪地球3》得到解答。
事实上,拍摄结束后,宁理自己也总觉得意犹未尽。“我始终觉得‘流浪地球’不会结束,还会有延续。”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8928号-48 联系邮箱:315 54 11 85 @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