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健而质朴的叙事格调

2023-03-08 11:01:27 来源:教育之家


【资料图】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新华社记者刘诗平摄

高仲泰的《深潜:中国深海载人潜水器研发纪实》(译林出版社2022年12月出版),以饱满充沛的情感、流畅明快的文字,记录了我国自主攻坚构建起全海深潜水器谱系的伟大历程。作品追求新闻的真实性与客观性,也注重主观体验的表达,较好实现了真实性、文学性与故事性的统一。这部作品入选了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发布的2022年12月“中国好书”月度榜单。

在描绘中国载人深潜事业发展历程时,作品涵盖了专业的理论知识与技术概念,特别是围绕深海载人潜水器研发,包括全系统技术解决方案的形成,以及设计、材料、制造、测试考核技术标准等,都进行了科学而精准的展示。这与作家前期对深潜相关理论的沉淀密不可分。而在“深潜”之后围绕海洋保护、沉船打捞、水下考古、海洋生物研究等重要课题展开,其叙事外延涉及海洋科学、生命科学、生物学、生态学、考古学等多个学科视野与知识体系,但整体呈现有条不紊,清晰而透彻。

作为新闻媒体人,高仲泰始终关注着中船重工七〇二所的动态,坚持长期深入报道,并与七〇二所建立了良好关系。在创作本书之前为了详细了解深海载人潜水器研制背后的故事,他先后多次访谈参与研发的各位亲历者,包括设计人员、制造人员、潜航员和科学家等。整个访谈过程扎实,作家在描写这些人物对象、讲述个人与时代经验时,更多采用直接叙述或引述的表达形式。诸多人物形象如“潜水器之父”徐芑南、“载人深潜英雄”叶聪、海洋科学家汪品先、深海所所长丁抗、“深海勇士”号总设计师胡震、“蛟龙”号首位女潜航员张奕等,鲜活而自然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他们的经历、个性和品格深入人心。

本书在塑造深潜英雄群像的内心世界和成长之路时,总体保持着刚健而质朴的叙事格调,并秉持科普意义上传达科学和严谨写作的姿态,同时将多种故事与文学元素杂糅其中。如在追述叶聪的童年经历时,记述了他从小拥有文学情结写幻想小说,编竹筏解母亲的燃眉之急,在屋顶用砖头垒菜园……多个生活细节与充满童真化的故事讲述中,一个好动而不满足、勤奋而能吃苦的童年叶聪形象跃然纸上;在描写女科学家韩喜球时,从名字“喜球”与四川话“气球”的谐音入手,从气球轻飘飘的质地与“我不会在空中浮着的,我是大海的女儿,我这辈子注定要沉到海里去”的坚定信念对照中,展现其光辉品性;汪品先院士更是在耄耋之年下海,成为世界上最年长的下潜者,更成为发现南海大型冷水珊瑚的第一人,“他在海底聚精会神地观察,不漏掉任何点滴的异样,终于惊鸿一瞥,注意到了那一丛丛海底冷水珊瑚”,而这正源于其对海底生物的天然敏感与始终保有的那份专注。

在谋篇布局上,作品并未按照传统现实题材常用的平铺直叙的写作方式,而是精心设计17个章节环环相扣、首尾相依。从“因为它在那里”开篇,这条最深的海沟一直吸引着人们去探访、去征服,探索未知是人类的天性,我国弯道超车完成了载人深潜跨越式的三级跳。而终章“生活的激流是不会停止的”,很好地回应开篇,指明未来所要开掘的更广阔的深海空间,也对应了中国航海人不变的精神追求——勇攀深海科技高峰。

其他章节设置也别出心裁,既有“我这辈子只做了一件事”“幸福感与战胜自我有关”等人物传记,也有“一条没有路标的坎坷之路”“你凝视着深渊的时候,深渊也在凝视着你”等带有哲学意味的追问,将思考引向了生命的永恒维度,从中窥见我国科研团队多年来如何坚持卓绝探索的光辉历程。而像“马里亚纳海沟发现塑料袋”则侧重于海洋生态保护层面,将海洋环境污染的恶果和盘托出,提出“我们走向海洋、走向深海的目标,不仅仅是开采它,也是要了解它、熟悉它、安抚它,将美妙的平衡重新建立起来”的宝贵理念。

阅读这部作品,跟随作者的脚步窥探海洋的浩瀚和深邃,去感受海洋生命的灵动与飘逸,去了解各类深潜相关科学理论知识,我们常常会融入曼妙的动人故事与精彩的细节描摹当中,与作品中的科技人员形象同呼吸、共命运。沉浸其中会为之黯然神伤、潸然泪下,也会为之手舞足蹈、欢欣雀跃……各种阅读感受交织在一起构成作品所包裹的浓浓的情感视域,而汇聚到全书的主旨正是对勇于担当、勇于探索、自强不息的载人深潜精神的歌颂。在这里,我们读到了人生境界,读到了家国情怀,读到了生命真谛,读到了中国精神与中国力量。

(作者:陈佳冀,系江南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关键词:
分享: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8928号-48   联系邮箱:315 54 11 85 @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