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看:对新闻传播的真实感悟和独特表达

2023-03-12 14:15:34 来源:教育在线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杨秀国教授50年前与新闻结缘。他先是新闻系学生,后成为新闻专业教师,又从事编辑记者工作,最后成为高校新闻传播学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可以说是以“新闻”为轴,画了一个“圆”。这些不同时期的经历,让他对新闻传播有了独特的认知和感悟,于是便有了《我的新闻“缘”又“圆”》(河北大学出版社2023年1月出版)这本书。

书中从1973年写起。这一年,出生于吴桥县农村的杨秀国在修公路时,偶遇一位上海乘客,由此萌发了要去上海的念头。后来经过考试,他当上了公社广播站广播员,一次短暂培训又让他对“记者”这个职业憧憬起来。埋在心底的这两粒种子,终于在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时破土而出,杨秀国毫不迟疑地报考了复旦大学新闻系,最终理想变成了现实。

此后,杨秀国孜孜不倦学新闻,毕业后到河北大学教新闻。历经10年磨炼,心中始终揣着记者梦的杨秀国,又调到石家庄的一家省级报社当记者,开始了由学界到业界的第一次跨越。书中记叙了在此期间,杨秀国有担当、有作为,既编又采,连获多项好新闻奖的历程。2003年,杨秀国被引进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这是他从业界到学界的又一次转型。他从读书、撰写论文开始搞研究,连续两次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专著《新闻采访学通论》获河北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实现了自己新闻道路的又一次升华。

这本书坚持真实的写作原则。从头至尾,每一个故事、每一段经历,都是真实的。语言风格上,力求明白如话、朴实接地气。同时,就“案”说理,由浅入深,尽力体现独特的思想见解,让读者开卷以后,或多或少有所收益。人民日报海外版原总编辑詹国枢为本书作序时说,杨秀国的深刻思想和独到见解,时时见诸文字之中。

当学生时,杨秀国求知若渴,以范长江、邹韬奋等新闻前辈为楷模,在研读经典文学作品、优秀新闻名篇和了解社会现实上,下大功夫,花大气力。他深信,改变命运的,不单单是名校那面金字招牌,更重要的是全面提升自己,使自己变得强大起来。有本事、有实力的人,无论在什么岗位上,都能干出一番成绩来。

当记者时,杨秀国坚持“新闻无小事”原则,以敬畏意识和敬业精神对待每一次采访、写作和编辑。他心中装着受众,把新闻传播视作不容懈怠的事业,而不仅仅是赚钱养家的职业。

当教师时,杨秀国把教书育人、当好学生的人生导师放在首位。他利用假期,带学生骑自行车采访;他举行模拟记者招待会,为学生创造逼真的采访环境。家国情怀、人文情操等,都融化在他的课堂上和言行中。他认为,社会的栋梁之才,不能是知识的搬运工,而应是具有创造性思维的有责任、有担当的人。

可以说,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杨秀国都努力地去学习,去拼搏。虽然他不是什么新闻名人和大家,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当过媒体记者的新闻学者,但他的切身经历和点滴感悟,对于已经或即将与新闻传播结缘的读者来说,也许更具有亲和力。

关键词:
分享: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8928号-48   联系邮箱:315 54 11 85 @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