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资讯:当我们老了,该如何与书告别

2023-03-19 12:09:32 来源:教育在线

此前老人家中的实景图

最近,这样一张照片引发热议:一幢老式公寓的楼下,堆着一个“书山”,有不少书看着很旧了,但是所有书都摆放得很整齐;有人正在往一辆推车上搬运。

这张照片引发很多猜测。有人说,现在日子真不好过了,你看有人把藏书都卖了;还有人信誓旦旦说,自己最近在旧书市场看不到不少流落出来的好书,看来正在“散书”的读书人还不少。


(资料图)

我身边就有朋友在“散书”。不过这位作家朋友小心翼翼,每天在网上卖几本旧书,价格都不低。那些书很好,大多都已经绝版,在二手书网站上都价格不菲。这样的告别方式,更让人安心一些,仿佛是在为那些书找一个好的归宿。

还好,澎湃新闻的记者跟进,还原了那张“书山”照片背后的故事。这不是一个悲伤的故事,而是充满温情。老小区叫培文公寓,书的主人是黄先生,今年初,这位老先生在医院因病去世,现在子女正在按照他的遗愿,整理和处理这些书籍。

黄先生是研究宗教学的,藏书有一万册左右。三室两厅的房子,有一室一厅的空地上,墙边都堆放着一人多高的书籍,如果说书像山的话,他的床就像盆地,因为周围都摆着书。

黄先生是让人羡慕的,他活到95岁,已经算是高寿。在住院期间,他也在坚持阅读,而且他还向子女详细交代了那些书如何处理:比较珍贵的《新华月报》要专门处理,剩下的很多都是90年代以来的版本,不算珍贵,可以随便处理。

子女找来一个懂行的旧书商。照片应该就是书商来转运的时候被人拍下的。这位书商说,自己会对书进行分类。相信它们稍后会出现在二手书店,可能会转手到喜爱它们的读者手中——这些书和它们的主人一样,都算圆满了。

看记者对子女的采访,你能感受到书籍的影响。老人的子女知书达理,尽管他们未必像父亲一样成为书痴,或者继承下来那些书籍,但是他们也都受到过阅读的影响,言谈之间透露出知书达理的味道。一个读书家庭,可能有着让人羡慕的生活。

我在青岛读大学时,开始购买书籍,后来到北京读研究生,每个人的床铺旁边都有一个挺大的书架,我开始买更多书籍。它们开始成为我的一部分,此后到成都工作,每一次搬家,我最先想到的就是如何安置它们,直到有专门的书房。

一个人的藏书几乎就是他的“全部”——当然,我指的是精神世界。有一个特别傻的问题是,“你买的这些书,自己都看过吗?”当然没有全部看过。所谓藏书,就是从你拥有的书永远都看不完开始的,如果你还能看完,那就是学习,而不是“藏”。

我有过的最自满的时刻是这样的:从现在开始再也不买书了,那些书也够看一辈子,甚至也够用一辈子,光是消化掉那些书,就足以拥有一颗丰富的心灵了。想一想,你心中的“财务自由”,大概就是这种感觉吧。

但是处在这种境况的人,绝对不会就此罢手,恰恰相反,他会继续买买买。新买的会读一些,大部分都在那里待着,等待未来有一天再读。永远有书等着你去读,这才是一个读书人应该有的“存在状态”。他将和自己拥有的书,进行永无休止的对话。

这就是有书之人的幸福。他可能比较穷,但是却不会太慌张,因为他已经为自己建造了一个世界,他可以躲进那个小世界,从而保存自己的心灵,获得一种内在的完整性。

另外一个经典的问题是这样的:等你老了或者去世了,这些书该怎么办?我曾经想过这个问题,答案不外乎,留给儿女,或者送朋友,或者卖与二手书商。

或许更可行的办法是,在自己还清醒、健康的时候,写一份遗嘱,把它们捐给靠谱的机构,一个自己喜欢的大学,或者某个图书馆。实在不行,就委托亲友把它们卖掉。在任何时候,都不应该直接按照废纸进行处理。感谢这个世界,还有二手书商这个职业。

关键词:
分享: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8928号-48   联系邮箱:315 54 11 85 @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