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精选!孤独的追寻者

2023-04-09 10:06:33 来源:教育快播网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峡谷与路标:爱德华·托马斯诗全集》 [英]爱德华·托马斯 著 杨泽芳 译 广西人民出版社

1878年爱德华·托马斯出生于伦敦南部的兰贝斯。他先后在圣保罗学院和牛津大学林肯学院学习历史。在林肯学院上学期间,他与海伦结婚,出于养家糊口的需要,他开始了撰写书评的工作,每周撰写大量书评,最多时达到15本。与此同时他热爱英格兰南部乡村的风土人情,经常徒步旅行,几乎走遍了整个英格兰,熟知这片土地的每个角落,对乡村自然景象的变迁有着非凡的洞察力,这种洞察力基于他对人性与历史的深刻反思以及超越时代的生态意识。

托马斯患有严重的抑郁症,长期饱受精神折磨。为了养活自己和家人,他不得不无休止地撰写报酬低廉的评论,这种煎熬让他感到自身的艺术创造力受到压抑和破坏。虽然部分描绘乡村的作品令他相对满意,但他仍然觉得自己的风格不够原创,辨识度不高。托马斯坚信诗歌是文学的最高形式,他经常撰写诗评,但在很长时间里他从未尝试过写一首诗,一方面是谋生的压力耗用了绝大部分心智,另外可能是他对诗歌有太多预设,让他不敢轻易想象自己能成为一名诗人。

1914年,托马斯一家搬到东汉普郡的斯迪普村,他的精神状态显著改善,并和旅居英国的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他听从弗罗斯特的建议,开始全身心投入诗歌创作,诗歌对于他来说渐渐成为一种“可能的完美”。他甚至考虑和弗罗斯特前往美国并肩生活:写作、教书、务农。但是,当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爆发,优柔寡断的托马斯难以在“去美”和“参战”之间做出选择。

在经受了无尽的自我拷问之后,他最终决定入伍,暂时结束了内心的斗争。他在给友人的信中说,这个决定是“长久以来种种思绪自然而然达到极限”之后的结果,而他的诗是他做出这个决定的“形而上学对应物”。另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正是弗罗斯特的那首著名的诗——《未选择的路》。当时回到美国的弗罗斯特寄给托马斯一本《未选择的路》的预印本,书中的这首诗是他对托马斯优柔寡断的温和嘲讽。托马斯对这种“嘲讽”很在意,并且“觉得这首诗是一种谴责”。1915年,他以二等兵的身份加入了“艺术家步枪队”。

“所有的路都通向法国”(《路》),托马斯在1916年写下的诗句,不幸成为谶言。他选择了这条通往法国的路,而它的尽头意味着死亡。托马斯于1917年1月离开英国前往法国,在244号攻城炮兵连服役。4月9日复活节,在阿拉斯战役中,托马斯在一个观察哨指挥射击时中弹身亡。诗人死后被埋葬在阿拉斯郊区的阿格尼军事公墓。他在1915年复活节写下的诗《悼念》,成为后人对他的悼念:繁花留在夜幕降临的树林里/这个复活节让人想起了那些人,/此刻远离家乡,他们,和他们的爱人,本该/一起采摘花儿却再也不能。

关键词:
分享: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8928号-48   联系邮箱:315 54 11 85 @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