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奕(90后团员)
如果一个人21岁丧母,28岁丧妻,29岁丧父,42岁遭人陷害,47岁老来丧子,他会成为怎样的一个人?年少读书意气风发,考过状元,但工作后拿的工资连糊口都困难,窘困时甚至只能挖路边的野菊、枸杞果腹,还一度遭小人陷害,险些丢了性命。任何人哪怕经历其中的任何一件,会是怎样的人生?
(资料图片)
然而这个人,我们都认识,虽然命运波折,仕途蹭蹬,他却没有怨天尤人,也没有自暴自弃。面对命运,他只道“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没错,他就是苏东坡,几乎所有中国人都爱的苏东坡。
【大事记】
五天,行七百公里,访四座城
4月8日至12日,“青睐”寻访团与著名学者、藏书家韦力一起,进行了一次为期五天的人文寻访,目标是胶东半岛,主题为东坡遗迹。
此行在山东几座城市中寻访的东坡遗迹点位,多依赖于嘉宾韦力多年的爬梳搜寻。这些遗迹一非网红景点,二非常态化旅游线路。这一程从胶东至胶南,车程七百余公里,经青岛北、诸城、日照、即墨、青岛。我们跟着韦力的探访脚步,触摸一位先贤的精神家园。
4月8日
北京南至青岛北站G203,11:24正点到达。
13:00出发至诸城,登超然台,苏轼名篇《水调歌头》写于此。超然台体内有苏东坡展,韦力就此讲解东坡生平,并和大家一起齐诵“明月几时有”全词。
16:00到卢山,访得圣灯岩。苏轼有《圣灯岩》诗云:石室有金丹,山神不知秘。何必露光芒,夜半惊童稚。
4月9日
8:00出发,至日照市浮来山风景处定林寺,访《文心雕龙》作者刘勰故居及刘勰墓。
11:00到莒县古城,访得在建中的曾子书院。
14:00回至诸城,到常山风景区,访得东坡狩猎处和雩泉亭。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写于此,中国豪放派词由此发端。雩泉亭有《雩泉亭记》,亭子周围有碑有亭有竹林,环境清幽,游人少至。
4月10日
8:00出发,至日照市许孟镇马耳山景区。景区处于森林防火时间段,寻访团只被允许进入大门内100米。苏轼有词:前瞻马耳九仙山。碧连天。晚云间。城上高台,真个是超然。莫使匆匆云雨散,今夜里,月婵娟。/小溪鸥鹭静联拳。去翩翩。点轻烟。人事凄凉,回首便他年。莫忘使君歌笑处,垂柳下,矮槐前。
10:00至松柏镇松月湖,寻到石梁空路牌,路牌立于一块巨石下方,攀上大石景色大好,悬崖峭壁下,远望可见碧水一潭,那是松月湖。
11:00至五莲县丁家楼子村,巧遇丁超村长,在他的带领下寻得“白鹤楼”摩崖石刻及“留月”刻字。
下午访九仙山、五莲山。《苏轼诗集》卷一四《次韵周邠寄雁荡山图二首》之一:“二华行看雄陕右,九仙今已压京东。”作者自注:“九仙在东武,奇秀不减雁荡也。”
16:00至大花崖村,访焦竑故里状元坊。
4月11日
8:00出发,至琅琊台风景区。琊台其名,史籍最早载于《山海经·海内东经》,琅琊台前的古琅琊港是中国五大古港之一,秦始皇、越王勾践都曾登临于此,苏轼到此写出《书琅琊篆后》。
14:00到大沽河风景区板桥镇高里亭馆。苏轼有诗《高丽亭馆》:檐楹飞舞垣墙外,桑柘萧条斤斧余。尽赐昆耶作奴婢,不知偿得此人无。这一首讥讽弊政的七绝,叙议结合,直抒胸臆,表达了东坡对当时周边形势的看法。
4月12日
8:00出发,访即墨古城,古城面貌一新,孔庙、文昌阁建制完备。
10:00到百花苑万国公墓,访《自西徂东》作者花之安(福柏)墓及福柏医院。
午饭后至青岛站,返京。
北京青年报记者/王勉
【出行记】
未知带来的吸引力
考虑到出京活动涉及请假等时间安排问题,寻访招募信息会在出发前三周发布,报名一般会持续两周时间。然而,此次胶东半岛“东坡遗迹”寻访活动,罕见地在3月21日发布当天,仅用6小时就招募了15人。
主要原因自然是嘉宾韦力老师的感召力。身为“青睐”的老朋友,他2018年就曾带领“青睐”会员前往湖州、金华寻觅江南文化遗踪,还不止一次在北青报大厦开办讲座,在“青睐”会员中拥有众多“粉丝”。
原因之二大概是未知带来的吸引力。招募时,韦力老师附上一篇活动设想,列明东坡诗文中提及的十几个地点。他坦言,自己只去过一个,其余那些要和大家一起去寻找,能否找到是个未知数。如果说一般的寻访是嘉宾给大家端上一桌丰盛的大餐,“青睐”这次寻访更像是老师带领大家一起去做一桌风味独特的菜肴。
参团成员中,晓光大姐是年龄最大的一位。她退休前是北青报的资深记者,一贯好学好问,每次参加活动都拿个本子认真做笔记,可谓会员中的“学习委员”。这次寻访,她提前做了大量功课,准备了若干问题要向韦力老师请教。不巧的是,活动前一天她突然肠胃不适,不得不半夜去医院输液,而这时离出发只有不到30小时,能否如期出行是个问号。
第二天早上7点,晓光大姐按时出现在火车站,让大家喜出望外。相熟的团友们马上围了过去,询问她的身体情况,大家纷纷说出自己带了什么胃肠道药,供晓光大姐选择,有位朋友甚至给她带了两个拉拉裤备用。好在晓光大姐身体素质过硬,一两天后就完全恢复了。
韦力老师可谓此行最辛苦的人,总是处于被团员和问题包围的状态,在寻访点讲课时如此,坐车、吃饭时同样如此。分成两个包间用餐时,大家都抢着和韦力老师坐一桌,因为一顿饭的时间就是一堂精彩的课。不同桌的人舍不得浪费等着上菜的时间,都先聚在韦力老师所在的房间,或是俩人挤一把椅子,或是站在一旁,先听上一阵韦力老师的答问,等上菜了去另一桌匆匆吃完,再回来接着听。
面对一个接一个的问题,韦力老师没有丝毫不耐烦,总是不疾不徐,娓娓道来,常常一顿饭下来,没吃上几口。他真诚地表示,喜欢大家提问题,因为这样才能了解大家的认知情况和兴趣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
韦力老师腿脚略有不便,走平路和台阶尚可,但表面有沙粒或碎土坷垃的坡路对他来说就比较危险了,遇到这种路况时,团员周富总会跑到韦力老师身旁协助他上下。在丁家楼子村,东坡当年和友人饮酒赏月的山洞近在眼前,但需要爬一个很陡的土坡,一贯力求亲证的韦力老师为了不给大家添麻烦,放弃了这个亲眼得见的机会,鼓励其他人上去看,自己在路旁等候大家。
寻访结束的下午,团员们集体返京,韦力老师还要继续前往烟台。他特意订了比返京列车稍晚的车次,把大家送到检票口。候车的人挤挤挨挨排了好几队,人声嘈杂,韦力老师隔着人流和栏杆,坐在一旁的椅子上。检票口开放后,队伍蠕动着向前,韦力老师站起来,静静地目送大家。他没有挥手,也没有出声,排在闸口前的人如果不回头根本看不到他的举动。他的谦和、低调再次深深打动了大家。
北京青年报记者/陈枫
万物皆有可观我辈皆有“可乐”
跟随韦力老师一道在山东寻访苏东坡的足迹,第一站便直奔超然台。一路上咂摸着苏东坡的那首《望江南·超然台作》,想象着超然台的样子——“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眼下正是寒食节后,春光未老,东坡当年登上超然台挥毫而作也差不多就是这个时节了。超然台?应该是个小山丘吧,暗自寻思着兴许能看到半壕春水,或者至少应是一派风细柳斜的田园风光。
但当车停在超然台前,我不禁一愣。只见马路边一座青灰色的砖石城门楼,不是宋代建筑的飞檐,仿的是明清台榭式单檐庑殿顶,未见新火试新茶,倒是俨然一派新砖添新瓦。四周高楼一排,苏东坡当年“南望马耳常山”“北附潍水,慨然太息”的景致不见踪影。
我想可能苏东坡当年的超然台也未必有多华丽。听韦力老师讲,从杭州调任密州的东坡,刚来就接连赶上旱灾、蝗灾。东坡的超然台,只是在一个城外的小山丘上,盖几间房,搭个小台,支个小桌,一杯浊酒,一轮朗月。使人超然的未必是此台,但使后人感受到超然的着实是东坡。
然而超然,谈何容易?站在复建的超然台上,我在想东坡太守如何超然?沿街的弃婴,干涸的农田,铺天的蝗虫,他明明心里有那么多人和事放不下。可别人计较的都是自己的荣辱浮沉,他心里装的却没有一件是为自己所求。我猜想,大概一个人不再为自己计较,心中装下更多人时,便可超然。
如今的超然台,虽非古迹,但仍着古意。台上有一个小阁,墙壁上画着当代画家按照东坡《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所绘的彩画。我们围着韦力老师站成一圈,在画上一同吟诵。诵读的声音使忽然看到那个离开湖光山色的杭州、本以为可以和在济南的弟弟更近些、盼望着早日与之团聚的东坡,在中秋夜登台望月,怀乡思亲,长叹“此事古难全”。东坡定是在那夜色中,挥毫举杯“把酒问青天”,然而又用“不应有恨”,将未能团聚的遗憾和对弟弟的思念、对百姓的挂念,都凝练成了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学课本中学过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王安石留下千古名句“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然而东坡偏不,针锋相对在《超然台记》中直言:“万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玮丽者也。”在东坡眼中,世间万物,山高水长,都可观可赏,乐在其中,并不一定要登高爬上,寻个奇绝瑰怪,平淡、普通,也自得其乐。
我忽然来了灵感,跑向马路对面的小卖部买来一罐可乐,对着超然台前举杯邀明月的东坡塑像,一饮而尽。咱也算是皆有“可乐”啦。
东坡寻卢敖我们访东坡
离开超然台,前往卢山。行前,我特地找了一张北宋老地图,把我们走过的足迹圈点标注。我们要寻的卢山,不是“望庐山瀑布”的庐山,而是取自秦代方士卢敖之名,相传秦朝方士卢敖曾避难归隐于此。苏东坡在密州时,曾寻访卢敖足迹,登临此山,留下不少诗作。东坡寻卢敖,我们访东坡。
山坡有些陡,韦力老师上坡有些吃力,我才知道伟岸高大的韦力老师,竟然有一条腿在早年寻访中发生意外,目前靠义肢行走。平地和台阶在他的努力下不成问题,但是对于大角度的山体土坡,就显得举步维艰。但是老师没有丝毫却意,就算是拉是托,是扶是拽,也要爬上去亲自一探。
山路一旁,我们发现了一块刻有“圣灯岩”题字的石碑,但是石碑立在路边,看旁边的岩石也并无特点,大家将信将疑。我猜测圣灯岩指的并不是石碑处的这块岩壁,而是从石碑角度沿山路延伸盘升的方向望去,那个对面山丘顶凸起的高石。韦力老师听后,也认同我的猜测。
由于森林防火的原因,护林员大叔让我们就此折返,临走前我总感觉在刚刚上山爬坡的某个角度,似乎看到石碑后面有几行文字,准备下撤的我不甘心,还想一探究竟。我和其他几位朋友三下五除二爬上了路基的土坡,翻到了石碑后面。果然,碑上有后人刻的东坡诗句:“石室有金丹,山神不知秘。何必露光芒,夜半惊童稚。”并且指出远处山上的高石正是东坡笔下的“圣灯岩”。看到猜想被印证,我不禁喜出望外。我想当年东坡在山中寻访卢敖足迹至此时的兴奋,也正是如此吧。
山贵以常高歌一曲“老夫聊发少年狂”
东坡在密州,有一首词不得不说,那就是《江城子·密州出猎》。而我们此行要寻访的另一个地点就是东坡当年密州出猎的地方——常山。初闻此名,我还以为是“常山赵子龙”的常山。后来才知道,音同字同,然而并非一处。韦力老师说,这就是“校勘学”的意义嘛。听韦力老师讲,这里之所以叫常山,是因为东坡来此山求雨,时常应验。
一处荒草坡前立有石碑,注明“东坡狩猎处”。荒草满坡,想来是景区特别的安排。我们踏进长草中,又高歌了一曲“老夫聊发少年狂”,只可惜我们没有兵器棍棒,无法像当年的兵士们一样击地配合。
在常山东麓一侧,距离苏东坡狩猎地方不远,还有一处雩泉亭。亭前题有一联:“山川不以人遇不遇而兴云雨,君子不以人知不知而敦道德”。神山是不会三六九等见人下菜碟的,常山之意,在一切如常,不因是否遇人祈求而兴云弄雨,就正如君子不因别人是否知道自己才故意标榜道德。山贵以常,人贵以恒。
那首《江城子》中有一句“亲射虎,看孙郎”,小时候学此句不求甚解,后来才知道,苏轼的出猎并不是个人游猎,而是报答山神的相助,报答百姓的追随。之所以射虎,是因为古人认为龙虎相争,取虎首祭祀以谢龙王降雨之恩。民众们倾城而动追随太守,太守心念百姓,一心为民,豪言:“鬓微霜,又何妨?”
在这首《江城子》横空出世之前,宋词只是“浅斟低唱”,而苏子瞻一词横绝,宋词从此有了“老夫聊发少年狂”,有了“酒酣胸胆尚开张”。如果说《密州出猎》是宋词风格的分水岭,那么密州也绝对是苏轼的精神转折。
丁家楼子村东坡建的白鹤楼柱础痕迹依稀
密州,究竟是什么样的地方?在这并不富裕的土地上生发出过怎样的力量,为才华横绝的苏东坡点燃了豪放的词风?
北宋时期的密州,主要在今天山东省潍坊市的诸城地区,也有一部分被划入了今天的日照市五莲县。五莲县内有马耳山和九仙山两地,东坡在任密州期间曾在五莲山留下“奇秀不减雁荡”之句。
路过五莲县松柏镇服务中心,我们向工作人员打听苏东坡在当地的文物遗存,工作人员告诉我们可以去丁家楼子村看看,还热情地为我们联系了村书记丁超。北方农村大多是平房,很少会盖楼,我很好奇为什么丁家楼子村的村名中还有“楼子”二字?韦力老师说,有文献记载,苏东坡曾在九仙山脚下建过一座白鹤楼,想必村名正出自这里。
村书记丁超是个80后小伙子,皮肤黝黑,圆寸的发型像他讲话的风格,直爽、干脆。听闻我们此行专为寻访东坡遗迹,他热情地带我们上山寻找。他说这九仙山的石头可不一般,好多带着字,早年村民没有几个认识,把刻字的石头也当作石料卖,如今大家意识到了石刻的历史价值,都保护了起来。闲谈时一位八旬有余的老大爷自豪地和我们说:“这里的每一块石头都是风景。”
丁主任带我们一路攀山来到一处十平米见方的石台。石台一侧有一行狭窄的石阶,想来这就是苏东坡走过的了。台上依稀还能看到柱础的痕迹。如今楼已荡然无存,听丁主任说是毁于康熙年间临沂的大地震。
虽然楼已不在,但是站上高台环顾四周,依然可以感受到东坡当年发现此地时的惊喜。身后群山环抱,如九仙来贺,远眺视野开阔,远山连亘。走在前面的朋友忽然发出一阵惊叹,我们惊喜地发现,石台上刻的“白鹤楼”三个字还在,只需仰头仔细端详,便不难辨认出来。
丁书记说山上还有一处山间暗泉名为野鹤泉,既取闲云野鹤之意,又印证了当年山中真的可能常有白鹤飞过。野鹤泉再往上爬过一段陡峭石壁,半山腰处有一个开阔的涵洞,感觉能有二十平米大小,俨然一个天然客厅。洞外有一处题刻,题有“留月”二字,传为东坡把酒赏月题刻于此。
从字迹上看,倒不似东坡笔体,众人对此处是否为东坡真迹亦将信将疑。但是我倒愿意相信,最擅另辟蹊径自得其乐的东坡来过这里。就在白鹤楼后面,这样一处潺潺山泉,东坡怎能不知?就在山泉之上,这样别有洞天的一隅,东坡怎会不往?涵洞之内,举杯邀月把酒言欢,东坡怎不题咏?“留月”二字是不是出自东坡之手似乎变得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明月依旧,山河不改,留月之情,古今一脉。
我们上山时,洞里坐着一家人,正在纳凉休息。见我们一个个大汗淋漓爬上来,大叔热情地邀我们坐下来吃点东西,大娘立刻递过来油条和国光苹果。听他们口音是当地人,背上来的吃的也不多,左右就是一家人的午餐。他们的热情质朴,豪爽真诚,我忽然明白了东坡留恋这里的原因。
看琅琊刻石得知东坡是积极保护它的官员第一人
苏东坡似乎有着用不完的能量,文章、书法、绘画、美食几乎没有他玩不溜的。在密州期间苏东坡也一点没闲着,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从民间得到一份琅琊台刻石的拓片,拓片字体雄浑圆厚,古意盎然。看到秦代的刻石,痴迷书法的东坡大喜,亲自跑到琅琊台寻访。东坡有此兴致,我们岂能落下,跟随韦力老师一道,登琅琊,追古意。
琅琊台位于青岛胶州。秦始皇初并天下,于公元前219年亲巡东地,留下琅琊刻石歌颂秦朝统一中国的功德。秦二世亦来此地,在后面增刻诏书。苏东坡发现琅琊台的时候,琅琊刻石已经过了一千多年,很多字迹风化受损。苏东坡和颇通秦篆的文勋一起在民间搜集的拓本,重新临摹,并撰写跋文于其后。苏东坡是有文献记载的、积极保护琅琊刻石的官员第一人。
为何这块碑刻如此重要?韦力老师告诉我们:如今书法,源头都起于秦小篆。现存的秦代刻石只有两块:泰山刻石和琅琊刻石。琅琊刻石刻文据传为李斯所书,用笔劲秀圆健,结体严谨工稳,是秦代小篆的代表作,书风接近于《石鼓文》,但线条较《石鼓文》更显敦厚,如今琅琊刻石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有朋友问韦力,为何要这样急切地寻访。他回答:因为生活在一个慢不下来的时代,很多地方再不去看,可能就被后人遗忘了,甚至就消失了。
当我们在寻访苏东坡时,我们在寻找什么?寻访苏东坡“诗酒趁年华”的足迹,寻访他“举杯邀明月”的高台,寻访“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豪迈,寻访那片曾经感动他感染他,使他开创豪放派词风的土地,寻访那被他的诗文他的政绩所哺育的胶州热土上的可爱的人们?当我们在寻访苏东坡时,我们在寻找什么?一路所见所感的一切,已给我们答案。
【授课记】
韦力现场授课计时一览表
4月8日下午,超然台讲东坡生平,用时47分47秒。
4月9日上午,常山风景区雩泉亭前,讲苏轼与宋词,用时30分33秒。
4月10日下午,焦竑状元牌坊下,讲焦竑功绩,用时49分54秒。
4月11日上午,琅琊台风景区,讲述中国碑帖史,用时20分27秒。
4月11日下午板桥小镇,讲述苏轼与高丽亭馆,用时15分。
4月11日晚,对东坡寻访做主题总结,用时1小时11分。
4月12日中午,讲花之安事迹,用时13分。
【随手记】
※四大发明中的印刷术指的是活字印刷术,而不是印刷术。
※宋版书的珍贵不是因为它古老,而是因为它最接近于作者思想的原貌。早在明代嘉靖时,钱塘学者高濂就曾指出宋版书的优点:“宋代刻书,雕镂不苟,校阅不讹;书写肥细有则,印刷清朗,故以宋刻为善。”所以即使宋版书的校勘性是最强的,这是它珍贵的本质。在这个意义上讲,宋版书即使残本也有价值,因为还有世间写本在流传,所以残片也有校正的价值。
※中国的宋版书大部分是南宋本,北宋本极少,所以我们对宋版书默认是南宋版。
※书籍是传承思想的,人类的文明之所以能向前推进,就是因为经验的积累,以前没有其他媒介,所谓的经验只有书,所以人类的发展就是靠书的传承。书不是为了让人欣赏字体之美,也不是为了让人欣赏装帧如何漂亮,那全是附加之物。
※碑帖史就是中国书法史,而书法史是中国艺术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世界上没有哪个民族对文字有如此强烈的审美需求,这种观念甚至影响到了周边国家和地区。
北京青年报记者/王勉
【随想记】
一方:听他讲课是一种享受
这次随“青睐”跟韦力老师寻访东坡,让我近距离接触到平时生活中很少能见到的名人。儒雅的韦力老师给我的第一印象是非常亲切,言谈话语充满激情,富于哲理。听他讲课是一种享受,他用平和的语调、通俗的语言讲出让从未踏足这一领域的小白都能听得懂的学术问题和历史沿革,你能从他的谈吐中感受到他的睿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感受到他的使命感和紧迫感。作为大学者他很随和,不“端着”架子,和大家聊天谈到过往的人生经历时既坦诚,又幽默。
艰辛的寻访途中每每想搀扶韦力老师一把,但身单力薄的我知道自己的斤两,无法助老师一臂之力。当你追随着韦力老师,你能从另一个角度去体悟生命的执着和坚定,你会对“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将苦其心智,劳其筋骨”有着更深彻的感悟。
涨涨妈:得到的答案远远大于小小的问题
不久前看过韦力老师的新书《拥书万卷面百城》,一边看一边做笔记,来之前,在小本上列了8个问题要问韦力老师,现在,这些问题都得到了答案,不是一问一答,而是在韦力不同的讲解、小课中,在寻访中、聊天中,找到了答案,而且这些答案,往往远远大于当初那些小小的问题。
比如,为什么宋版书被追捧?比如,为什么中国人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但善本书里的活字版很少?活字印刷也并没有成为古代中国印刷的主流?
还有问题之外的更多收获:比如,在琅琊台那次讲解中,我一下理解了中国人对于书法线条美观的固执追求——中国人在纸上写字是汉以后,但中国人使用毛笔是很早的事,写在竹木简牍上,再刻在石头上,铸造在青铜器上,希望文字可以久传,希望它们是最美的,最庄重的,最有仪式感的,带有神性的威权。这也就是为什么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车同轨,书同文,连书写的样式也被昭示了,李斯用秦小篆书写的三块秦代石刻,成为中国书法的高头典章。
寻访人文遗迹,现场体察,回溯历史,和古人对话,让历史穿过我们的身体,得到的才是有血有肉的真东西。如果人文寻访还能遇上像韦力老师这样的学者,那就太幸运了。
感谢“青睐”。
兰因:向外看世界,向内看自己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的常山行。
当我们登上常山,看到了“东坡狩猎处”的碑刻。在空旷的山地上,大家豪情满怀,齐声朗诵“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里卷平冈。……”声音在山间回荡。望山下,一片开阔。
之后,在雩泉亭旁,在一片竹林环绕中,韦力老师给我们讲述东坡先生。他说:“大家为什么喜爱苏东坡呢?因为他不仅才学高深,而且乐观、洒脱、热爱生活;不装,活得真实。”夕阳西下,翠竹青青;清风徐来,花香阵阵。不远处的一块山石之上,刻有“仙人神椅”四个字。而我们,在这里聆听老师讲课,也犹如置身仙境之中。
世人皆知:东坡先生爱竹,“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韦力老师说:这片竹林会不会是当年东坡在世时就有的竹林呢?因为竹子是根连根,长出来多粗就一直是多粗。如果真是那样,可太有幸了!
浮生:感叹的是古人,也是自己
偶然听说这次“青睐”活动,内容是胶东半岛寻访东坡遗迹,秒下单。一是素来对东坡先生钦敬有加,一直在探寻这种洒脱率性是如何“炼成”的;二是报社组织,还有藏书家老师同行,往文人堆儿里混也是心之所向。
行前几天,习惯性地借来几本关于苏轼的书,想到自己要只读经典,放弃知识性的学习,终于没有翻开。舍弃习惯,很难。好在有苏格拉底的“我知道我不知道”垫底儿,于是很坦然地不对知识趋之若鹜,知道在智慧开启之前,我不可能真的知道,那还执着什么?知道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又能怎样?
以前给学生讲苏词,在讲台把自己慷慨激昂得热泪盈眶、热血沸腾。这次在密州东坡狩猎处,再读《江城子·密州出猎》,内心涌出的是“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的无尽悲凉。都道东坡萧然洒脱,却也难掩悲凉的生命底色。寻访遗迹,站在彼处,穿越时空回到彼时,感叹的是古人,也是自己。这就是寻访的意义吧。其实何须穿越,彼时即此时,那人即是我。
听到韦力老师的慨叹:“像这样的山,再也爬不上去了。心里有很多感慨呀!”心下戚戚,却也不知如何出言安慰。脑子里是弘一大师的绝笔四字:悲欣交集。不论东坡、弘一大师,抑或是普通人;不论是纵横开阖、大起大落的人生,抑或看起来平淡如白开水的命运,都在这四个字里吧。
韦力老师说寻访是一种行为艺术。我想那是对不可说的变通,是通达之后的一种态度吧。用文人自己的方式去追求心中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五天胶东之行结束了,好像什么也没记住。好像自己跟以前不一样了。一定是不一样了。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8928号-48 联系邮箱:315 54 11 85 @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