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魏其濛)5月17日晚,作家莫言、王安忆、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陈思和在复旦大学展开对谈,就“从文学到舞台:《鳄鱼》与《蛙》给世界带来什么”的主题与在场师生分享交流。
莫言、王安忆、陈思和对谈。魏其濛/摄
《鳄鱼》是莫言即将于今年5月底或6月初出版的新书,体裁是话剧剧本。莫言介绍说,《鳄鱼》讲述潜逃至国外的腐败官员的故事,而书名与鳄鱼的习性有关:当生活在局限的空间时,鳄鱼的身体无法长大;一旦换到宽阔的空间,鳄鱼就会迅速长大——就像人的欲望如果不受限制,就会无限膨胀。
在对谈时,莫言和王安忆分享了各自创作历程中与话剧有关的经历。莫言还将老友余华和苏童调侃了一番。他谈到,许多作家如老舍、萨特既写小说也写剧本,他希望“转型”成为剧作家,“我希望将来人们说我是一个剧作家,这样的话,我就跟余华和苏童这两个小说家区别开来了。”
陈思和认为,莫言和王安忆两人创作的不同之处在于:莫言以前的作品多写乡村,这次写了城市生活环境中的作品;王安忆成长于城市,主要的作品场景在上海、在城市,写到乡村就格外出色。他提问:“这些相反的生活经验在创作当中是怎么形成的?”
王安忆回忆了年轻时到农村“插队”的经历。莫言则分享说,自己已经在城市生活了40多年,现在回到农村感到很陌生:“农村的劳动工具、劳动方式、人际关系都和过去不一样了,年轻人的想法也和我们年轻时不一样。”
莫言鼓励年轻人要“写人心”。他说,现在以他的年龄和身份要了解农村青年的心理不容易,还是让年轻人来写比较好:“无论是写农村还是写城市,最终要落实到写人上来,如果对人心不了解,写什么都写不好;只有了解某一个群体独特的心理状态,才可以写得深入透彻。”
在提问交流环节,一位中文系研究生向莫言提问:如今更多的年轻人在城市成长,生活变得同质化,我们如何在文学中处理我们和故乡的关系?莫言建议:“只要写你感兴趣的、你认为有意义的东西,把人写好了,那就行了。写作者要锤炼语言,发现人物的特殊性,写出强烈的、真切的感受,不用管乡村或城市,想往哪里写就往哪里写。”
一位理工科学生问莫言:如何看待ChatGPT?未来会不会用ChatGPT辅助写作?莫言认为,目前来看,ChatGPT写的文字既没有感情也没有原创性。“比如写旧体诗,ChatGPT可以瞬间生成,也符合所有技术规则,但是没有一句能够流传下来。”
作为复旦大学第十一届读书节系列活动之一,这场活动由复旦大学图书馆、中国语言文学系主办。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8928号-48 联系邮箱:315 54 11 85 @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