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袋、捏着双肉萌萌的小爪子……最近,一个昵称为momo的粉色小恐龙头像屡见不鲜:TA似乎无处不在、无所不言,在各大社交平台留下很多帖子和笔记。
【资料图】
这个momo并非哪一个人,最初只是系统为新用户自动生成的默认昵称。但随后人们发现,如果不想暴露自己的身份、年龄、职业等特征时,就不如把名字改成momo。说得酷一点,momo就相当于武侠小说里的“无名”。
于是在社交平台上,人们就能看到一个奇观:到处都是momo,不仔细看根本分辨不出来。momo们相互点赞、评论乃至吵架,人们记不住这些留言者都是谁,他们从头像到昵称都是一样的。
人们改名成momo的原因很简单——只是想静静。一般用momo做昵称的网友,不想在网络上暴露太多个人信息,甚至连留言、点赞的痕迹都不愿留下。这其实是一场大型的“集体隐身”,人们依然需要互联网,但又不想向互联网敞开自我了。原因也很简单,害怕信息泄露、网络暴力,不想被同事、朋友发现等等,都让人们将自我封闭了起来。
这是互联网用户的一种心态变化。要知道,曾经的人们是多么亢奋地涌向互联网,在网上尽情表达自我。我还记得早年间那些非主流网名,什么“倔强男孩”“绝版好男人”“尖叫女神”“少女浅夏”等,中间还点缀着一个个奇怪的符号。人们唯恐自己的名字没有个性,唯恐不能显示自己优雅且中二的人格。
那个时候的社交平台,人们热衷于分享各种信息,听一首歌都要转发上去,配上冥思苦想出来的各种文案。那个时候的网民心态是敞开式的、分享式的,仿佛所到之处都要大喊一声“我来了”。
但现在,人们的心态似乎变成“我遁了”,人们开始momo了。个中变化,或许也是互联网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技术对信息的挖掘、扭曲能力极大增强,真实信息和网络信息大规模联通,副作用开始显现出来了。就在前不久,一位女生发布了一张自己在地铁上的照片,随后就被人用AI软件去掉了衣服,发布到了色情网站上,搞出轩然大波。
这种事情多了,任谁都会害怕。谁也不知道自己的某张照片、某句发言会带来什么,是被人编排成小作文,还是引来无穷无尽的网暴?这些,才是momo蔚然成风的原因所在。
momo对于个人来说,或许是一种自我保护,是和互联网有限度的切割,但这也让互联网失去了交流的意义,失去了信息分享的乐趣。人们不再真诚,彼此冷漠,互联网多少失去了它原初的味道。
momo现象是个提醒,互联网的一些非正常现象如果不能得到遏制,将会阻断其正常的交流功能。这当中就包括关于隐私保护、网暴治理等命题,这些应该受到更高程度的重视。人们只有在感到环境是安全的、心里是坦荡的时候,才会卸下momo的伪装,大大方方地以正脸示人。
同时也要警惕的是,很多人使用momo,或许也是为了发泄负面情绪的需要——可能将其当作方便网暴的假名。人们应该明白,之所以出现momo,部分原因正是人们对网暴的反感。人们不能助长这种风气,把momo用来当网暴的遮掩,凝视深渊却被深渊所凝视,这无疑是最遗憾的局面。
某种程度上说,momo就是我们所有人。所有人共同营造的网络环境,决定了我们是不是momo,网上又有多少momo。对momo现象的反思,当然也应当落到我们每一个人头上。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8928号-48 联系邮箱:315 54 11 85 @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