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围观一场“I人”聚会

2023-05-26 12:06:28 来源:北京青年报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王婧懿统筹/林艳张彬

小岛参加的E人聚会合照“I人”聚会大家在唱生日歌“I人”聚会大合照

时下,在年轻人当中流行起了一种新型社交方式——“E人”聚会和“I人”聚会。“E”和“I”分别对应着MBTI(一种人格类型理论模型)16种人格测试中的外向型和内向型。


(资料图)

为更好地了解这种聚会形式,前不久,身为I型人格的北京青年报记者也报名体验了一次“I人”聚会——在“服务热情过头”的海底捞火锅店帮人庆生。

刚碰面,I人们就展现出了内向的特质:沉默、拘谨、过分谦让以及小心翼翼。不过,随着时间推移,这群慢热的人也逐渐打开心扉,开始讲述起自己的经历、倾听他人的故事。和同类人在一起,他们可以进入一个安全舒适的社交空间,每个人都能找寻到一种归属感和自信心。

尴尬开场

打照面过程简洁到以相视一笑结束

为更好地了解这种聚会形式,前不久,身为I型人格的北青报记者也报名体验了一次“I人”聚会。当天傍晚,离约定时间还差20分钟,北青报记者在聚餐群里问,是否有人已经到了。紧接着,从四面八方赶来的I人开始详细汇报自己的路况:“大山子路口堵车中”“还有1站地铁了”……然而没过多久,群里又跳出一条消息:“很内向,到了但不敢进。”

尴尬的开场气氛已经“铺垫”到位,大家陆陆续续赶到,然后笑意盈盈地试探着、寒暄着。

周末的餐厅人声嘈杂,但走进包厢,耳边明显安静下来。暖黄色的墙面上贴有一张大大的“happybirthday”画布,几只彩色气球在一旁装点衬托。12人的包厢空间很宽敞,但这次聚会有20人参加,因此,I人群群主粽子还订了一张大桌。

在包厢还剩下几个空位时,后面赶到的几个女生来到门口,开始“站军姿”。她们正犹豫着要留下还是选大桌。此时,寿星小诗决定打破沉默,为I做E(指I人相遇时,为了不冷场,其中一个I人会主动挑起话题,表现得比较热情)。只见她调整坐姿朝着门口友善地问:“进来吧,怎么称呼?”话音刚落地,几个女生的眼中仿佛发生了“瞳孔地震”,随后,她们望了望彼此,唰的一下害羞地退了出去,徒留屋里众人呆坐大笑。

约莫20分钟,大家终于彼此谦让地确定了座位。

点菜的间隙,群主粽子开始“认人”,她起身走到几个朋友身边笑眯眯地问:“您是哪一位?”有人报出自己的微信昵称;有人对着手机群聊页面,指了指自己的头像。然而,话题并没有就此自然地延展开来,大家打照面的过程依然简洁到以彼此相视一笑结束。

走过的服务员随口问了一句:“你们是同事聚餐吗?”被问的人思索了一阵,淡淡回应:“是的。”紧接着,有人喊了一声:“大家做一下自我介绍!”没想到,这戏剧化的一幕,令很多人忍不住笑出了声来。

逐渐熟络

自然跟唱“海底捞生日歌”

火锅里的热气渐渐冒了起来。上菜之前,大家的眼神始终都在餐具、手机屏幕和某个正在讲话的人脸上游移。包厢外人声鼎沸,而包厢内的气氛则像是在“开会”,接下来的“互猜专业”环节,12个人轮流发言,偶尔有人和身旁的人窃窃私语。整个空间里,社交搭话的范围“限制”在了身旁座位的三个人以内。

一位打扮新潮的男生自称来自中科院大学,赢得众人惊讶和佩服的目光。这时,他的同伴调侃道:“原来中科院的学霸也是小红薯啊!”这句话精准地戳中了全场I人的笑点,于是一片哄堂大笑。

气氛已经明显开始缓和,大家逐渐卸下防备、摆脱拘束,动作幅度也变得更加自由。对面的女生站起身,往锅里下菜,“寿星”小诗举着满满的漏勺主动问大家要不要夹走虾滑。

饭局进行过半,迎来了整晚的高潮——川剧变脸和集体唱生日歌。

变脸演员只用了几个招式就引得大家阵阵惊叹。突然间,灯光熄灭,黑暗中有人开始欢呼,只听见从远处传来熟悉的歌词:“和所有的烦恼说拜拜,和所有的快乐说嗨嗨。”声音越来越近,服务员正推着蛋糕缓缓走来,烛光摇曳,外面大桌的人也随着挤进包厢靠门的一侧,他们十分整齐地站成一排,自然地跟唱,摆动着身体,鼓掌打节拍。

伴奏结束的那一刻,小诗在大家的注视下吹灭蜡烛,她双手合十在面前,低着头用有些颤抖的声音说:“谢谢家人们!”

意犹未尽

散伙时相约再次组局

快要散伙时,小星看到马路正对面有一家台球馆亮着霓虹灯,她兴致勃勃地说:“我们下次组台球局吧!”身后的女生听了也很兴奋,热情地回应道:“去!我一直都想去试试!”女生一边说着,一边追了上来。

小星是聚餐时坐在北青报记者旁边的女生。读大四的她现在独自在校外租住,由于平时以在阶梯教室上大班课为主,她和同班同学鲜少有机会交流,就连室友之间也不熟悉。小星说,她现在非常需要这样的社交场合,既能收获友情,同时也能转移注意力。

在回家的地铁上,另一位女生coco也向北青报记者分享了她来参加聚会的原因。她说,和E人相处时,如果遇到突然的沉默,总会忍不住反思自己。这样的心理负担常常令她感到疲惫和不自在。相比之下,跟I人相处的氛围则放松舒适,“因为就算双方沉默也没有太大关系,大家心里都懂彼此。”coco笑着说。她住在大兴,来望京往返需要乘3个小时的地铁,但她却觉得这一趟超值。

显著效果

聚会完群主发现由“I”转“E”

在群主粽子看来,这次聚会比之前在KTV聚会的氛围好太多。她至今还记得第一次组织多人线下聚会时的尴尬场景,“在KTV包厢闪耀炫目的灯光下,大家依然冷静自持,两小时过去了,始终无人敢登话筒宝座。”

“线下活动是需要突破自我的。”其实,在这次生日聚会之前,粽子也收到过一位女生的私信。女生在私信中表达了对线下聚会的不安和紧张。粽子十分理解她的心情,并安慰道:“没关系,如果你还没准备好,我们就约下次。”这番话语让女生感到温暖和安心,最终她还是鼓足勇气来到了现场。

聚会结束后,粽子留意到,这位女生发了一条朋友圈:“原来一些我本来担心的事情是完全不存在的,就像是打开了一片新天地。”

其实很多I人都是慢热的,粽子说,她希望通过组局来打破关于I人的刻板印象和偏见,“只要给他们一个合适的环境,他们就能够展现出自己的魅力。”

“北京I人聚会大乱炖”群建立之后,大家已经自发组织过多场聚会,包括KTV、轰趴、朝阳公园路演等等。现在,I人群里已经有400多人,群里未读消息动辄99+。粽子在群公告中发布了活动登记共享文档、“活动日历-编年史”、I人美食地图,以及细分的20多个兴趣小群集锦。其中,约饭搭子、失恋情感专线、蹦迪小分队等群聊尤其活跃。

每当把手头的工作做完,粽子就会第一时间点开群聊回消息,她说总能看见很多群友发的引用回复,“I人就是这样,喜欢默默爬楼,不愿让任何一个人受冷落。”

值得一提的是,前段时间,粽子再次测试自己的MBTI,竟发现她已经“由I转E”了。“之前我不管怎么测都是INFP,但那段时间疯狂‘摇人’,拉人进群,就变ENFP了。”粽子把测试结果分享到I人群,群友们直呼“好家伙,群主变E了”,有人还开玩笑,让粽子退群。

粽子说,她好像探索出了之前没有意识到的自身优势,“测MBTI的意义不是让我们给自己贴标签,而是认识自己的特点,了解自己的弱势,然后再去补足。”

社交指引

聚会只是认识陌生人的“契机”

相比于I人“窒息感”拉满的聚会气氛,能量爆棚的E人直接把聚会变成了“社交拉练”。

小岛不久前就和E人群里的几个女生齐聚在北京五道口酒吧。她们坐在一个犄角旮旯,小岛是第四个到的。人齐之后,大家更是聊得火热,美妆、明星八卦、新闻热点、职场见闻……话题漫无边际。

后来,有人喝酒喝到微醺,借着酒劲,经典游戏真心话大冒险就出场了。她们有人互相搂着肩膀、额头顶着额头,诉说着自己的感情经历。“那些平时不能跟家人和同学说的,在酒后都可以一吐为快。”小岛说。

她觉得E人聚会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这些陌生人除了与你的人格相匹配之外,在现实生活中也基本不会和你有交集和利益冲突,“E人聚会我就不用太注意个人形象,但其他聚会我还是要表现得体一点。比如,学校里如果组织E人活动,我也会参加,只不过是‘拘谨’地参加。”

抱着这样纯粹的想法,E人群里的Excel表每次更新活动,小岛都会第一时间打开,看自己是否有“档期”,“之前我想看展或者想去音乐节会总是约不到朋友,现在只要有活动,在群里吼一声,大家都想去。”

有趣的是,每次表中密密麻麻的总是备注一栏,“可能得早退赶地铁”“家里发现有虫子临时要大扫除”……每个拒绝或早退的理由都十分细致。小岛开玩笑地说,备注栏就是留出来给大家“扯皮”用的。也正因为时间错开,活动不同,每次聚会时,大家既能遇见熟人,也能碰见新面孔,和不同人社交也能收获不同的体验,用小岛的话说,“大家不会‘抱团’,而是‘雨露均沾’”。

在小岛看来,将MBTI作为社交指引的一大好处是,能帮自己和身边人有效交流,“比如你觉得某个朋友对你很冷漠,对你的回应每次只有只言片语,但当你知道他是I人之后,你就可以原谅他,甚至对他产生保护欲。”

不过,小岛也认为,所谓“E人”聚会和“I人”聚会只是一个认识陌生人的“契机”,虽然当初进群真的是基于MBTI,但活动约起来之后,就已经摆脱了MBTI这个背景。她也希望,不要让MBTI成为一种束缚,限制住自我,“世界那么大,不可能只有16种人,个体之间还是有差异的,我们交流的时候看到的都是每个个体,而不是说一类人。”

提醒

警惕“贴标签”带来的自我固化和群体极化倾向

实际上,“E人”聚会和“I人”聚会仍是基于MBTI(Myers-BriggsTypeIndicator)的一种新型社交形式。这项人格评估工具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却已经成为了当代年轻人了解自己和他人的重要途径,他们会将自己的性格与人格类型特征进行比对,甚至在讲话时也喜欢以某一类人格类型群体自称。在人际交往之外,MBTI也在其他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王芳曾表示,MBTI可以说是当前“世界上最流行的性格测验”,它的商业推广相当成功,大量应用于企业培训、职业咨询以及个人成长等领域。比如,在招聘和求职中,许多公司开始使用MBTI测试用以了解应聘者的性格特点,从而更好地匹配岗位和人才。

不过,对于MBTI的争议和批评也一直存在。一些批评者认为,MBTI测试本身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测试结果不够准确、测试过程容易受到测试者主观意识的影响等。此外,也有人提出,MBTI测试带来的“标签化”会对人们的自我认知和人际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王芳介绍,一般MBTI测验的题目通常是给出一句描述行为或感受的话,让测试者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中选择符合的程度。在计分出结果的步骤上,每一个维度依然是“非此即彼”的归类。而题目精简的速测版更是将选项简化为二选一,使结果更加绝对。

实际上,大多数人处于中间状态,对他们来说,一两道题目改动了答案都可能导致重测结果不一致。“人类的相似性远大于差异性,彼此之间不会那么壁垒分明,全世界的人也不可能只分为16类。这也是这类测试不够科学的地方。”王芳说。

也有心理学家提醒,在快速找到社会归属感和群体认同的同时,也要警惕“贴标签”带来的自我固化和群体极化倾向,即让本来可能只有一点相似的人,在不断交换类似观点之后变得更相似,这反过来又会让个体把自己身上的标签贴得更紧。

(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关键词:
分享: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8928号-48   联系邮箱:315 54 11 85 @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