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博物馆里“富养”孩子 环球动态

2023-06-01 10:08:42 来源:中国妇女报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张峥

小丽/画

我们之所以说孩子在博物馆里能够得到最好的“富养”,是因为博物馆往往赋予我们一个超越自身渺小边界的宏大坐标,促进人们去审视自身与文明及广袤自然的关系。正因为有了博物馆,我们愿意寻着前人的足迹,探索创造更多的未知与可能。


(相关资料图)

——————

看过世界的孩子更强大,给孩子全世界最好的礼物,不如给孩子全世界。

孩子在博物馆过“六一”

今年“六一”儿童节到来之际,全国各地的博物馆不约而同地开展了让孩子走进博物馆的活动。如上海博物馆推出《跟着文物学成语》系列、“穿越风雅宋·我在宋代过端午”等活动,博物馆的老师们为孩子讲述古籍诞生的故事,教习阅读古籍的基本方法,展示藏书印的使用,并鼓励孩子们触摸、观察、比较,一起体验赏析古籍之美的雅趣;内蒙古博物院推出“博物馆之夜——奇探远古世界”活动,邀请小朋友们夜宿博物院,在恐龙脚下安营扎寨,共同领悟生物演化和沧海桑田的自然规律,思考人类作为地球生物大家庭中的一员,怎样做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协调发展,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家园;广西博物馆工作人员带着孩子们制作陶艺,通过富有创意的动手活动,让孩子们更好地认识博物馆里的陶质文物;成都生命奥秘博物馆通过独特且极具魅力的生物塑化标本,为孩子们展示真实、精彩的生命信息……

常带孩子参观博物馆的孙女士告诉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在她看来,博物馆是一个国家最平等的公共场所之一。它在有限的空间里为孩子们展示出了这个世界的无限可能,并以尽可能包容的姿态欢迎所有寻求未知的人们。博物馆多元的文化力量和丰富的内容足以让孩子在这里得到精神上的富养。

初二学生小美告诉记者,欣赏西方传统绘画,对自己的钢琴学习很有帮助,不仅提高了艺术修养,也能更好地理解肖邦等古典音乐家的作品。她最喜欢看各国馆藏精品展,“不用出国就可以欣赏全世界的艺术品,学习到丰富的知识,比学校的美术课更有趣。”

事实上近些年来,“在博物馆里富养孩子”,成了很多家长的教育理念,博物馆也随之成为新的“文旅消费地标”。据统计,全国的博物馆总量有4000多家,几乎每个城市都有博物馆。尤其近两年,各类博物馆迎合潮流,推出花样翻新的创意产品和文化展览,更让许多博物馆成为“网红打卡地”。

今年“世界博物馆日”的主题为“博物馆、可持续性与美好生活”。“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脚步暂且不能到达的地方,眼睛一定要到达。”当博物馆被越来越多的家长看做孩子增长知识、开拓视野的基地,也成为亲子出游必选地点,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也随之出现:你真的会参观博物馆吗?在博物馆里我们到底应该看些什么?

博物馆作为我们终身学习的场所,这里收集着人类的记忆,抵御着岁月的剥蚀,记录着时代的变迁。要想让孩子爱上博物馆,并得到真正的滋养,家长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家长:这样带孩子参观博物馆

选展注重孩子的参与性。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也是孩子走进博物馆大门的第一把钥匙。只有让孩子觉得博物馆是一个好玩的地方,看展览是一件有趣的事情,他们才能从中获得更多的快乐,才会主动去学习。因此在选择博物馆时,最重要的就是孩子的兴趣:孩子自己学乐器,可以去国家博物馆找找古代乐器;孩子喜欢飞机坦克,那就去军事博物馆看看“真家伙”;孩子爱写书法,可以去西泠印社或石刻艺术馆。

如果孩子没有十分突出的兴趣爱好,建议先从参与性比较强的入手,可以选择文化艺术类、自然科学类博物馆。除此之外,一些专门为儿童设计的博物馆也是可以选择的,因为这类博物馆更加注重孩子的参与度,能够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

“少食多餐”。有些博物馆有非常多的展厅,而一个展厅可能就要耗费很长的时间,那么一天之内势必是无法全部看完的。如果家长带着孩子走马观花,孩子不但吃不消,还可能因过于繁杂而失去兴趣。因此,在参观博物馆前,一定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展厅的大小和内容等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孩子在展厅内停留的时间。时长最好以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最长时间为佳,采用“少食多餐”的参观方式。

什么是“少食多餐”呢?以青铜器艺术展为例,在第一次带孩子参观时,目的是让他们认识青铜器,了解青铜器的用途。而第二次参观,就是让孩子了解青铜的制作工艺。就像学习不是一步登天,知识的累积也不是一蹴而就,博物馆的参观也绝非一次即可。只有循序渐进的参观方式,才能让孩子更好地吸收知识,将所看所听转化为自己可用的知识库。

游戏化学习。博物馆有时是冰冷的,讲解的知识内容对孩子而言也缺乏吸引力,这种时候,家长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环节,或带他们参与博物馆中的一些活动。比如,可以尝试和孩子一起参与博物馆的知识竞答、和孩子一起制作博物馆手账、进行博物馆寻宝等。这样既能引起孩子的兴趣,还能在互动中增强体验效果。

不过需要家长注意的是,千万不要让逛博物馆变成“无形的任务”,更不要期望孩子在博物馆中记住所有的知识点,尤其是年纪较小的孩子。逛博物馆更多的目的是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收获自己的兴趣。如果孩子在某个展品前驻足停留,那就把足够的时间留给他琢磨和思索吧。

向孩子提问。在参观的过程中,家长可以向孩子提出一些开放式的问题,比如“你为什么会看这件展品这么久呢?”“你觉得它什么地方好玩呀?”这些没有统一答案的开放式问题,可以引导孩子进行思考,让他们的大脑开动起来。孩子在与家长的问答过程中,也锻炼了表达能力。家长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进行发散性思维,比单纯记住展品的名字、年代、用途更有价值。

当然,孩子都是“十万个为什么”,有很多天马行空的问题让你招架不住。其实,家长们也不见得都要回答,可以用“你是怎么想的?”这些反问引发孩子独立思考,之后再带领孩子一同在博物馆中寻找答案。如果在逛博物馆期间不能解决问题,那么就可以把问题带回家,引导孩子从其他渠道探索答案。

在博物馆里欣赏“三种美”

看藏品历史之美。参观博物馆,最重要的就是参观其中的展品,当一件件藏品展现在我们眼前时,一同展开的还有藏品背后的独特故事。以中国古代文化历史展品为例,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以及古代审美表达,都隐藏在这些藏品之中。每一件文物都藏着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符号,都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美学价值。

这些藏品背后的故事,或许记录了三国时期的刀光剑影,或许展现了宋朝人极致的美学,或许诉说着明清的宫廷繁华。通过这些藏品,能让几千年前的生活、物品、文化展现在孩子面前,让他们通过具体的物品感受到遥远的文明。

看展陈创意之美。“一个建筑的内部空间便是那个建筑的灵魂”。博物馆从展陈尺度,到空间序列,再到展陈方式,都体现着一个博物馆的灵魂和文化支撑。

一些经历了几个世纪的博物馆,从最初的“以物为本”发展到今天的“以人为本”,更加从观者的角度出发,注重参观者的情感体验。每一个展陈都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特质、审美风尚,营造出了独属于这个博物馆的文化氛围,形成了独有的场域空间。这使得观众能够沉浸其中,每个人都能成为博物馆的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身临其境的沉浸式体验,也更容易让孩子集中注意力。

比如苏州博物馆,整体布局和苏州园林中的建筑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展厅有主有次,就像一间间小房子一样,让人感觉行走在苏韵十足的园林之中。这样不起眼的空间布局,很多人在逛博物馆时都不会注意到,但如果用心观察细细品味,便会因这些细节而收获更多美和感动。

看文创设计之美。以往,博物馆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是陈列着千年古物的冷冰冰的展览馆。里面的展品是高岭之花,被束之高阁,人们只能隔着玻璃远远地观望。而文创产品的出现,恰好弥补了博物馆不够亲民的弊端。文创雪糕、考古盲盒、国风节目,丰富多彩的文创产品一次次“出圈”,带有每个博物馆特定“文化符号”的文化创意产品,让文物变得鲜活起来,让人们充分感受到“国宝不止一面”。

同时,博物馆的文创产品是“守正出奇”最好的诠释,在尊重历史和文物的基础上,凭借创意打动人心。而孩子也能在文创产品中与文物互动,增加体验感和趣味性,并且通过对文物的想象,增加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说不定他就能成为一名小小文创家。

总而言之,在博物馆细细品味那些“活”起来的文物,“潮”起来的藏品,品味文创产品的万千风味,这种体验千万不能错过。

我们之所以说孩子在博物馆里能够得到最好的“富养”,是因为博物馆往往赋予我们一个超越自身渺小边界的宏大坐标,促进人们去审视自身与文明及广袤自然的关系。正因为有了博物馆,我们愿意寻着前人的足迹,探索创造更多的未知与可能。在这里,我们得以窥见宇宙的形成、生命的诞生。在这里,我们得以见证文明的初兴、国家的崛起。这里保存着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共同记忆,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灭的灵魂。博物馆促进了人类对于文化和自然的尊重,彰显出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建立起人类探索美好生活的文明档案,时刻提醒并敦促我们为人类的未来而不断努力。

关键词:
分享: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8928号-48   联系邮箱:315 54 11 85 @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