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产区各有迷人味 小农生产追求高品质
【环球时报赴洪都拉斯特派记者 邵世均 彭敏】这是一种远比山中普遍林木更显生机的绿——密密麻麻的咖啡树整齐地排列在山间,崎岖的地形也不能将它们分割,记者站在洪都拉斯Marcala地区的东朵儿咖啡园里,沁人心脾的香气萦绕在鼻尖。
提到拉丁美洲,大多数咖啡爱好者都会想到巴西、哥伦比亚等国家,但鲜少有人了解洪都拉斯。位于中美洲北部的洪都拉斯,北临加勒比海,南与太平洋相接,地形以山地和高原为主,气温温和,雨量充沛,是种植咖啡的理想之地。
(资料图)
“我在山里种植咖啡已经10年了”
记者前往Marcala东朵儿咖啡园的时候正值旱季,气温宜人。从首都特古西加尔巴出发,开车一路向西,到目的地的车程将近3个小时,上山的路崎岖陡峭,狠狠体验了一把山地爬坡。
咖啡园的主人鲁本身着蓝色衬衣和牛仔裤,热情地向记者打了招呼,他邀请记者坐上他自己的车,带记者继续向深山的咖啡树进发。路上,他略带骄傲地说:“我在山里种植咖啡已经10年了。”相对于去灯红酒绿的大城市,他更喜欢过隐居山林的生活。整个咖啡园足足有47公顷大,共雇用了50多位员工。
洪都拉斯咖啡的历史始于18世纪,西班牙商人首次将咖啡带到这个中美洲国家。一开始咖啡种植并未形成规模。20世纪道路交通条件改善,咖啡出口更加便利,政府推出鼓励措施,咖啡种植面积才逐渐扩大。如今在洪都拉斯,从事咖啡生产、加工和运输的人口超过100万,其中超过90%的咖啡由小农生产。
美味咖啡,匠心培育
鲁本的咖啡园旁有一家品尝咖啡的咖啡吧。坐在露天咖啡吧里,鲁本与记者品尝了两种当地产的咖啡——烘焙咖啡和原味咖啡。不同的咖啡入口,香气同样浓郁,但仔细品尝,记者感觉原味咖啡更酸一些,烘焙咖啡的味道则更加复合。记者不是咖啡深度爱好者,更倾向于烘焙咖啡,但对于已经与咖啡亲密接触10年的鲁本来说,原味咖啡更具吸引力,他说他很喜欢那种天然的味道。
咖啡吧里还有一间咖啡研究室,里面专门储存了不同品种的咖啡豆,用以进行比较,研究室的工作人员介绍他们咖啡豆品种的同时,还向记者普及很多洪都拉斯的咖啡知识。
洪都拉斯的咖啡豆品种主要为阿拉比卡。按照种植海拔高度的不同,洪都拉斯人将咖啡豆分为3个级别,分别是生长在海拔1200米以下的“低地咖啡”,生长在海拔1200米到1350米的“高地咖啡”,以及生长在海拔1350米以上的“特选高地咖啡”,后两种咖啡豆备受咖啡爱好者推崇。
洪都拉斯咖啡基本可分为六大产区,风味各异。阿加尔塔产区的咖啡带有焦糖、巧克力和热带水果的味道,适合餐后享用。靠近危地马拉的科潘,产出的咖啡略带巧克力味,水果味相对较淡。欧巴拉卡产区的咖啡具有细腻的酸度和浓郁的香气,余韵酸甜。科马亚瓜产区位于洪都拉斯中心地带,产出的咖啡融合柑橘和蜂蜜的味道,奶油般的口感令人着迷。南部的帕拉索产区与尼加拉瓜接壤,风味以柔和的果酸味为主,略带甜味。西部的蒙特西洛斯是该国咖啡产量最高的地区,产出的咖啡酸度活泼,带有桃子和柳橙香气,液体如天鹅绒般柔软光滑。
Marcala位于蒙特西洛斯产区,有趣的酸度和复杂性使这里的咖啡备受推崇,但这也决定了它的生产方式——高海拔的崎岖地形让咖啡园很难进行机械化收获,东朵儿咖啡园的咖啡全部是手工采摘、晾晒完成的。当地人告诉记者,在加工咖啡豆上,洪都拉斯农民通常采用湿处理法。农民们将刚刚采摘完的咖啡豆浸入水中,好的豆子会沉下去,而不良或未成熟的豆子则会浮在水面上。这种浸泡技术使咖啡豆的分类变得简单,农民能够快速分拣大批量的咖啡豆,而浸泡过的咖啡豆去皮也变得更加容易。
当地人基本不喝速溶咖啡
生活在咖啡产区多样、风味复杂之国,洪都拉斯人理所当然追求高品质的咖啡生活。通过一定接触,记者发现洪都拉斯人对咖啡酸度较为关注,谈咖啡时会反复提到饮品的酸度如何。此外,当地人基本不喝速溶咖啡,就连超市卖的咖啡也都需要经过过滤等工序才能饮用。
走在首都商场、交通枢纽,或者社区街道,记者总能看到名叫“Espresso Americano”的咖啡连锁店,络绎不绝的人流展现当地人对咖啡的喜爱。人们喜欢围坐在一起,品着咖啡聊天、看报、办公,这个咖啡连锁店为洪都拉斯人提供了简单轻松的咖啡环境,可以说是洪都拉斯的星巴克。
咖啡连锁店的咖啡多为洪都拉斯自产,因为洪都拉斯人更偏爱本国咖啡。此外,由于该国咖啡产量较大,当地人喝不完还会出口,连锁店就有很多袋装咖啡出口到境外。
洪都拉斯是中美洲最大的咖啡生产国,其咖啡产量排名世界第七,咖啡出口是该国出口外汇收入的首要来源。东朵儿咖啡园的咖啡产量也很大,鲁本告诉记者,他有能力每年出口一集装箱的咖啡到中国,希望有机会打开中国市场。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8928号-48 联系邮箱:315 54 11 85 @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