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选择看哲学书,体现何种需求?

2023-08-02 20:17:23 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


(相关资料图)

据媒体报道,近年来一些书籍的销售情况体现了一个趋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会主动选择翻看哲学类书籍。其实,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哲学热似乎复兴了,人们持续试图从哲学读物里寻找慰藉和方向。哲学,逐渐地改变着“冷门”的专业特色,正具有着更多的亲和力。

什么是哲学?除去教科书上的标准定义外,哲学是一个非常开放性的问题。乃至于今天凡谈及哲学的书籍,都少不了在序言、前言里对哲学进行“再次定义”。所有的定义,都致力于更接近哲学这门学问最准确的内涵。而学哲学其实是有门槛的,这是一个极具抽象化的学问海洋。存在主义、本质主义、怀疑主义,自我与非我,存在与虚无……任何一个名词,都是一段哲学发展史的宏大篇章。

今天,主动去接触、了解哲学的年轻人们是否能够对这些哲学概念有清楚的认知?其实未必,也不需要。与短视频、短文章的碎片化阅读并不一样,知识给予人的是一整套、有系统的认知体系,对于人的影响也更加全面与深入。对于哲学类书籍来说,年轻人愿意接触,说明它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与文化层面的需求。可以说,哲学是一个巨大的“海洋”,年轻人渴望在这里找到精神寄托。简言之,哲学家是有学问的,他们提出的观点一定是有参考性的。而这样的观点、语录,有着超越一般心灵鸡汤的深刻性与广泛性,能为年轻人提供一种方向性的指引。

哲学并不是回答具体问题的,也没有固定的答案。它并不像一些自然科学那样,规律与公式是不可变的真理。很多哲学概念与话题,历经千余年的讨论,至今依然众说纷纭。但这并不影响今天的人们再次认识哲学,因为哲学提供了一种方法论,是基于经验基础上的个人行动。哲学不是游离于世界之外的遐想,对于哲学的认识,是需要把自己置身其中的。年轻人翻看哲学类书籍,其实也是希望在这样的“精神世界”里找到归宿。

这是一个启示,工作、学习并不是一个人生活的全部。作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人是需要有精神寄托和精神世界的完备性。在日常生活中,还有不少问题是超乎工作规定与条框之外的。这样的问题也是需要一个答案,或者是有说服力的价值指向。而哲学则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调整自身状态、改变固有思维模式以及改变观察角度的可能性。“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当“我”用哲学的角度来看待外界时,或许工作上的些许烦扰便有了解决的方案。

今天,人们为工作、学习制定了标准化的流程、考核标准、运行模式。这带来了高效率与高输出,但是当人被“机制”裹挟住时,如何能够在精神世界里找到“抓手”,哲学这个“富矿”提供了人文关怀。“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试想一下,当在工作场上遇到了不顺,这句充满哲学意味的话语不正是给我们了一个答案?由此可见,当工作与生活的节奏快速运行时,人们的精神世界同样需要跟得上节奏。人文关怀,同样不可或缺。

关键词:
分享: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8928号-48   联系邮箱:315 54 11 85 @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