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博物馆网红讲解员,是如何把文物讲“活”的?

2023-08-29 10:13:04 来源:澎湃新闻


(资料图片)

博物馆+宣传教育+主任,在许多人的印象里,这三个关键词叠加在一起约等于“严肃”,但一位90后“大男孩”——徐迪却打破了人们的这一“成见”。作为闵行博物馆的宣传教育部主任、讲解员,徐迪自己采编视频,用一曲RAP介绍马王堆汉墓的“主人”辛追夫人是一个“妥妥的吃货”;在唐长安城平面图上为观众提点当年柳宗元、李白、杜甫、长孙无忌的住处……通俗易懂又接地气的讲解词,让原本高深莫测的历史文化成为了观众耳边生动的故事,让很多参观者慕名来二刷甚至三刷,激发起观众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亲近与神往之心。

从播音主持到博物馆讲解员

徐迪其实是文博专业的“门外汉”,但无疑是一个敢想敢干的新上海人。毕业于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的播音与主持专业的他,早在学生时代,就去汽车栏目做场外主持、去纪录片剧组当见习导演、去电视台活动部做现场协调、去电台节目当电话编辑……丰富的实习经验让他接触到了不一样的上海。徐迪直言,刚来上海时,他印象最深刻的是上海的繁华、繁荣,但走出象牙塔,他接触到了繁华之下的繁忙。上海的集聚效应吸引了许多人才,在相互的磨合与学习之中,也能高效地提升自身的能力。徐迪说,上海是一座会教育人、会引导人的城市,可能少了一份悠闲,但多了一份进取、追求和目标,所以大家能够在这里不断地成长。

临近毕业,徐迪在机缘巧合之下来到闵行博物馆当讲解员。作为“90后”,他不断展现年轻一代对博物馆的发展思考,并付诸行动。网络时代,短视频风靡,“云讲解”便成为了他试水的第一步,他的老本行也再次发挥了作用。他自编自导,在视频软件上为闵行博物馆各类展览“打CALL”,一段段风趣幽默的讲解,获赞无数,让人忍不住立刻跑去博物馆亲自看一看这些展品的芳容。

在当讲解员的这几年里,他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有了新的规划,也对这片新天地有了归属感。有时候,他还会以嘉宾的身份,去电台客串体育资讯栏目,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渐渐地,徐迪的讲解员之路越走越宽,更多重大活动向他递出了橄榄枝,邀请他前去讲解,由此,他也获得了一个新的身份——“徐老师”,为区里的各大博物馆、纪念馆提供培训课,帮助更年轻的讲解员们提高讲解水平。

让文物活起来、火起来

如今,“看展式社交”已经成为Z世代的一种新生活方式。“很多年轻人把看展作为一种略高于吃饭、唱歌、看电影的选择。”在徐迪的观察中,随着博物馆、美术馆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约会圣地”和旅游目的地,看展在年轻观众心目中有了新的定位。他也发现,近几年来,看展观众的结构确实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往的看展观众多以文博、文物、艺术爱好者为主;如今,人群的年轻化、多元化趋势越发明显,不同圈层的年轻人,如看展爱好者、汉服爱好者、拍照打卡爱好者、手账爱好者、集章爱好者、文创产品搜集爱好者等,可能同聚在一场展览中,带着不尽相同的目的达成社交。各种更加贴合Z世代审美的场地氛围布置及交互式技术的应用,让原本严肃、乏味的博物馆不断地吸引年轻人来访,但究其根本原因,是越来越多的Z世代越来越有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

“我希望用接地气、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方式,让更多的年轻人、更多的Z世代对文物和展览产生兴趣。走进展览是一次对中华文明的回溯,得循序渐进、由浅入深。通常我会先用故事激发观众兴趣,再抛出问题,最后才介绍文物上面复杂的纹饰、制作工艺和当时考古发现的重要细节和价值。”徐迪说,讲解大展,没有唯一固定的模式,必须“因人施讲”,可能会有许多种展开讲解的方式,但必须找到最适合的那一种,让文物瞬间变得生动活泼,给观众留下深刻记忆。所以他总能把枯燥的展品说明,转化为活色生香、活灵活现的一个个历史小故事、硬核考古内容或趣味高冷知识。

说到“大上海”,人们总会想到高耸入云的建筑、车水马龙的高架、灯火辉煌的夜景,但海纳百川的人文氛围,也是徐迪眼中“大上海”的代名词,多姿多彩的文化展览、独具特色的文化场馆,都是上海人文底色的组成部分。让沉睡在展柜当中的文物活起来、火起来,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去了解、去挖掘、去热爱中华文化,是徐迪持之以恒的理想与追求。

关键词:
分享: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8928号-48   联系邮箱:315 54 11 85 @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