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驻芬兰特约记者 沈开来 本报特约记者 王淼 环球时报赴哥伦比亚特约记者 白冰】编者的话:秋天到了,不少国家已经开始享受收获的喜悦,森林寻莓、乘船摘橘、手采咖啡……过去20年,多国民众对采摘的兴趣越来越大。随着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人们习惯食用非时令食品,与自然的联系正在减弱。如今人们正向更原生态的环境进发,重回大自然的怀抱。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芬兰人在采浆果中解读自然
短暂的北极夏季结束时,芬兰采浆果的时节也到了。这个北欧国家的地面已经变得五彩斑斓:红色的越橘和覆盆子、深蓝色的蓝莓和岩高兰、黄色的云莓、橙色的沙棘到处散发光芒。对芬兰人来说,几乎没有任何米其林餐馆的菜单可以与森林中新鲜采摘的小果相媲美。
采摘浆果也是芬兰人招待7月中旬至9月下旬到访游客的活动之一。采摘前,导游会给人们上一堂内容包括地理、法律、植物、民俗等知识的理论课,一些内容给《环球时报》记者留下深刻印象:在芬兰,每个人都拥有“采摘权”,可以从地里采摘新鲜的野生浆果。在国家公园等保护区采摘会有一些品种限制。此外,采摘地点要与住宅楼保持至少50米的距离,并远离花园、耕地或种植园,避免侵犯个人隐私。
一切准备就绪后,“全副武装”的记者带着篮子和水桶,在当地农户涅米宁的带领下开始在赫尔辛基周边的森林采摘浆果。得益于采摘前的“认真听讲”,记者很快辨认出哪些是健康的蓝莓、越橘……涅米宁告诉记者,芬兰的酸性土壤非常适合浆果生长。芬兰生长着共约50种浆果,其中30多种是人类可食用的,某些品种尤其美味。
嘴馋的人边采摘边生食果实,富含维生素的浆果下肚之后,大家干活也更带劲了。天色渐渐暗下来,记者一行把各种浆果分门别类装入食品袋。大家围坐在篝火边,烤肉配上浆果,再来一口热热的葡萄酒,舌尖与心灵的满足感让时间静止。
据芬兰旅游部门统计,芬兰森林平均每年有5亿公斤浆果成熟。涅米宁对记者说,过去,芬兰的孩子和老人们喜欢到树林里采摘浆果补贴家用。如今,采摘浆果已经成为芬兰人的一项休闲活动,是与亲友共度时光的好选择。
芬兰人采摘浆果的传统根植于当地自然环境的优越性,芬兰的森林覆盖率高达80%。两年前进行的一次调查显示,3/4的芬兰人认为自己的民族自豪感主要来源于本国的自然环境。一位芬兰学者曾对记者表示,对他们来说,采摘浆果的过程也是品味自然的过程。大自然会带给他们能量、放松与宁静的心态。
在克罗地亚乘船拧橘子
地中海沿岸盛产柑橘的内雷特瓦河三角洲有“克罗地亚的加利福尼亚”之称。从每年9月开始,一直到12月,除了辛勤劳作的农民,游客也有机会在柑橘种植园漫步,徜徉在翠绿与金黄之间,亲手采摘下一个又一个甘甜的果实,分享收获的喜悦。
通往种植园的路有些特殊,人们乘着传统的内雷特瓦船只,一路摇摇晃晃,穿越三角洲,感受近百年来渔民和猎人在这片土地上的日常。
走进挂满“黄金果实”的柑橘林,游客们不必心急。种植园主人会先捧出当地特产白兰地和无花果干,给大家鼓劲。同时,工作人员会为游人介绍科学快速采摘柑橘的方法。为保证柑橘的品质,同时保证树木寿命不受影响,工作人员现场演示如何用手快速轻弹柑橘,紧接着转动果实,一气呵成地将柑橘从树上“拧”下来。对于枝叶连接过于紧实的柑橘,可以使用专门的小剪刀,将枝子剪断,这样就不会“连果实带茎叶”地把柑橘从树上“扯下来”,对柑橘树造成伤害。游人们采摘的同时,工作人员也会相伴而行,纠正大家的采摘动作。
采摘结束后,人们还会坐下来用当地的特色美食犒劳自己。晌午时分,采摘了一上午的人们期盼已久的午宴登场。内雷特瓦河物产丰富,羽衣甘蓝鳗鱼、田鸡烩饭、大骨汤、鳗鱼炖汤摆满餐桌,人们大快朵颐。饭后再来一杯鲜榨橙汁,不仅解了油腻,内心还被成就感填满。
这片堪比美国加州的柑橘林并非当地原生。1933年,日本赠送当时的南斯拉夫王国一批柑橘苗。人们没有料到的是,内雷特瓦河谷肥沃的土壤让柑橘林迅速扩大,甚至取代了传统葡萄园在当地的地位,柑橘逐渐成为内雷特瓦河谷居民的重要收入来源。
克罗地亚的农民培育出不同品种的柑橘,将这一产业不断“做大做强”,通过培育新品种并控制虫害,内雷特瓦河谷种植的柑橘比其他产区的柑橘早成熟约5周,果实优质,在市场上很受欢迎。
目前当地90%的人口都参与柑橘产业,柑橘种植面积达数千公顷,每年产量约10万吨。其中70%的柑橘用于出口,主要销往俄罗斯和北欧国家。
哥伦比亚咖啡豆靠手摘
作为哥伦比亚重要的出口产品,咖啡寄托了太多哥伦比亚人的生活希望。这片土地拥有众多咖啡庄园,以丰富的咖啡产业闻名于世,每年5月至9月是当地咖啡收获的时节,《环球时报》记者在采摘月亲赴萨伦托柯柯拉谷,体验了一把咖啡采摘的乐趣。
萨伦托柯柯拉谷位于哥伦比亚中部山区,是该国热门旅游目的地。谷中常年云雾缭绕,高达三四十米的蜡棕榈树纤细挺拔,风景如画。此外,谷中适宜的温度也为咖啡生长提供理想环境,优质的阿拉比卡咖啡豆就产于此。
吉普车在山间穿行约莫一个小时,记者终于来到这家名为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咖啡庄园。向导雨果带记者换上传统的白色采摘服,戴上白色草帽,腰间系上一个用于盛放咖啡豆的编织篮,记者立刻变身哥伦比亚的咖啡豆采摘工人。
跟随雨果走向山间,漫山遍野的咖啡树排列整齐,咖啡果实饱满诱人,咖啡豆害羞地躲在叶子中间,犹如一颗颗小樱桃。雨果向记者传授辨别成熟咖啡豆的知识:成熟的咖啡豆通常呈鲜红色,不成熟的则为绿色。采摘咖啡的过程有些耗时,但非常有趣。记者沿着一棵棵咖啡树缓慢移动,仔细挑选果实,小心剪下成熟的豆子放入篮中。
现在大多数农产品采收都已经机械化,但哥伦比亚的咖啡采摘依然主要依赖手工。雨果说,哥伦比亚每年生产大约72万—84万吨咖啡豆,一名熟练的咖啡采摘工人一天通常可以采摘约100磅到200磅(约45千克到90千克)的成熟咖啡豆。对比起来,笔者这一个多小时的采摘成果有些可怜,腰间的小篮子刚刚被填满。
完成在山间的采摘工作后,记者前往咖啡庄园的加工区,那里的工作人员会仔细检查咖啡豆,确保豆子符合质量标准。然后咖啡豆会被去皮、发酵、清洗并进行烘焙。
在等待咖啡豆加工的过程中,记者坐下来品尝新做好的阿拉比卡咖啡。口中的味道与自己以往喝过的不太一样,带有一点巧克力的味道,还混有坚果和水果的清香,怪不得哥伦比亚出产的咖啡在全世界如此受欢迎。
离开采摘的庄园后,记者每每品尝到美味的咖啡,脑海里都会浮现那云雾缭绕的咖啡山谷、身着白衣的咖啡豆采摘工人。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8928号-48 联系邮箱:315 54 11 85 @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