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的旅游,挺卷。我也曾是旅游大军中的“特种兵”,卷完城市卷地标,卷完美食卷餐厅。想要在最短的时间里面,去最多的打卡点,在各式各样的“我在xx很想你”的路牌下照相留念。
然而,这次假期回到小城,我重新“发现”了旅游和风景的意义。
(资料图)
这里的“时间”是被缩短的。大城市的通勤,一个小时不够经过一个区;可在这里,二十分钟,就可以从市区到乡村。感官也在这里被肆意地放大,泥土和菜籽混合的清甜味,代替了写字楼、地铁里深深浅浅的“人味儿”。不同的蔬菜,不同的绿意,代替了钢筋水泥和幕墙玻璃的冷色反光。
在外婆村上,是可以让自己慢下来的。太阳晒得狠,戴上草帽,就去地里走走。摘点刚长好的蚕豆、豌豆、黄瓜,剥开豆荚就吃起来,清香的味道真是让人回味。
眼前田地和水塘交错相间,外婆看到刚刚成型的菱角窠,便念叨“七月半,拎拎看;八月半,吃一半”的歌谣。
和久未见面却依旧身体矍铄的长辈聊天,由着他们因为耳背而常常听岔我的话;和村上的其他婆婆打个招呼,她们总会不厌其烦地重复:“我小时候抱过你的。”
从自留地回到家,出一身汗,于是舀点井水洗把脸,浑身再次通透凉爽起来。在外婆家,我的身体和神经得到了极大的舒展。
当然,今天的乡村,已经不完全是小时候的模样。虽然还是那一块块土地以及熟悉的特产、风物,但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包括乡村新生活方式的构建,这些时代的内容,还是清晰可感。
在我的家乡,有以美丽风景作为卖点的村子,比如以独特水域构成的方里村、与安徽交界的洑家村;有以“鹅”、以“地瓜”、以“葫芦”等作主打特产的村子,形成一村一品的模式;有因地制宜发展人文旅游的,傩文化博物馆、方所文化村……这里并非热门的旅游目的地,却也因此多了些古朴、悠闲、从容。
几乎每一个村子里大草坪上,都有年轻人就地烧烤,或围炉煮茶。那些露营的工具,燃烧的炭火,可以让人瞬时就慢下来。煮一杯茶需要很久,烤肉烤鸡翅烤红薯也费时间,但是没有谁着急,每个人都愿意为这种珍贵而难得的“松弛感”去等待。
无论是依托于本村美食,还是依托于区域历史文化,这些村庄都基于自身条件重新打造了小小的IP。与那些世遗、5A景区相比,这些乡村或许算不上风景,却也是“小而美”的,是可以深度沉浸的。更关键的是,这里的人与人,是有交集和连接的。
所以,在我而言,回乡是一个机会,一个让我能与亲人情感交流、让我重新审视农村的机会。在这里,哪怕是一句方言,一种新认识的蔬菜,一顿奶奶做的随茶便饭,都让我有相当的安全感,也有强烈的归属感。
细雨霏霏中,我坐上从小城回上海的高铁。回想起小时候的自己,拥有一个去最繁华的大都市的梦想;但现在,我每一次回乡探亲,可能都是为了更好的回归。
在大城市,卷已是一种常态,一分一毫的放松都可能被视作不努力的“证据”,连旅游都像打卡。也许我们应该让自己慢下来,回一回乡村,去看看故乡的亲人,去亲近泥土和蔬菜。这样的乡村风景和生活,没有让我躺平,相反,她疗愈了我,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8928号-48 联系邮箱:315 54 11 85 @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