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2023-08-03 18:57:51 来源:扬子晚报网


(相关资料图)

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曾经说过:“历史清楚地知道皇帝私生子的名字,却不能告诉我们麦子是从哪里来的,这正是人类的愚蠢之处!”今天,经过三年疫情的考验,关心粮食与蔬菜的民众,越来越多,餐桌上食物的来龙去脉,也成为全球史研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看到公众的求知欲,李昕升博士开始通过农业作物在世界各地的传播来讲历史,他打通农学与史学两个领域的壁垒,融合成B站“李昕升讲食物史”的核心内容。而新书《食日谈:餐桌上的中国故事》,正是他多年来科普创作的一次纸上旅行。

在这本书中,我们既可以看到在作物的传播方面,中国对世界的重要贡献,又可以看到,各大洲的重要粮食与果蔬物种,传入中国时,对中国的人口增长、农业政策、税负政策以及中外文化交流方面的重要影响。

为解答大家的疑问,李博士将历史与农业严格紧密相关的写作内容分成三块,总论篇之下,是两个平行系列,分别为“本土作物篇”与“外来作物篇”。在“本土作物篇”中,李昕升解答了为何中国作物的起源在近代频遭质疑的问题,讲述了中国本土植物的传播对世界的影响。这一篇章中,不乏妙趣横生的论述,比如丝绸之路上的桑树与蚕丝,如何改变了西亚乃至欧洲的穿着艺术,中国输出的大豆如何在全球旅行,并拯救了美国种植业对土地肥力的催毁(大豆发挥了固氮效能)……

在这些宏观问题之外,李博士也解释了一些迷人的微观问题,比如,番薯和玉米等美洲作物在明末尚未大面积推广,未必是明朝灭亡的原因:“朝代灭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就算这些高产粮食作物都传播了,但还有一些其他的因素,如小冰期、通货紧缩等。”

《食日谈》一书,之所以令人百读不厌,最重要的一点在于,作者是经由物种交换来讲述文化的输出。譬如原产于中国的大豆,延伸出的文化对日本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日本人曾经把豆腐叫做“唐符”或者“唐布”,据说是唐朝时期鉴真和尚传入的,所以日本的豆腐行业把鉴真奉为祖师爷。再比如华南一带,宗族祠堂内都会安放铜鼓,这种慷慨激昂的打击乐器,主要用来祭天和歌颂丰收,是家族凝聚力的重要象征。

但没有古老的水稻文化,铜鼓文化也就“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今天,我们可以看到东南亚地区包括越南、菲律宾、柬埔寨、马来西亚也有这种铜鼓文化,这就是我国的稻作文化向外传播的痕迹。

从餐桌看历史,从饭碗看文明,了解食物的历史,最终可以帮助我们形成科学的、唯物主义的历史观,避免大国沙文主义,狭隘民族主义等心态的侵蚀,这也是学者型的科普作家所追求的写作目标之一。

关键词:
分享: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8928号-48   联系邮箱:315 54 11 85 @ qq.com